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石黑一雄在五岁时就和父母一起移民英国,但一直没能解决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或许正是最能打动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地方。
B.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C.在自然保护小区里,管理者不再打农药、不再清理枯木落叶,这些做法体现了尊重自然原生演进,避免了人力对生态的非必要影响。
D.世界数十家科学机构联合宣布,科学家们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光学对应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0-14 10:3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后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会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区城城市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道纵横的平原地带。83年前,(  ),也让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   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   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  。可以说,良渚古城遠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   ,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后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略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区域城市文明。
B.申遗成功后,游客可在预约后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
C.中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后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
D.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略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
B.这一区域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良渚文化考古进程被开启。
C.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大量发现,良渚文化考古进程开启了。
D.这一区域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让良渚文化考古进程得以开启。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令人赞赏 领域广阔 图画 论调
B.令人赞叹 领域广阔 图画 观点
C.令人赞叹 规模庞大 图景 论调
D.令人赞赏 规模庞大 图景 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    的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    ,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    ,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    的演变。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令人心悸   匮乏   独特   脱胎换骨
B.令人心寒   匮乏   奇特   改天换地
C.令人心悸   贫乏   奇特   脱胎换骨
D.令人心寒   贫乏   独特   改天换地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B.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C.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小题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
B.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
C.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D.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