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作物品种
【小题2】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灌水。与不灌水的棉田相比,灌水棉田的()
A.棉花花期不变
B.棉花花期滞后
C.冻害发生几率增加
D.冻害发生几率减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3-11-24 09:1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小题2】逆温的影响有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同类题2
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常作为我国飞船回收的主着陆场,其区位优势是:
①蒙古族牧民热情好客,在此降落有助于民族团结 ②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③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高 ④纬度较低,节省能源 ⑤无大片森林,无大河湖泊 ⑥人烟稀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同类题3
雾是在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雾水凝结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雾一般分成生成、持续、消散三个阶段。图(a)、图(b)分别为1991—2010年九华山山坡(680米)与山脚(20米)逐小时雾的生成次数、消散次数占雾日总次数的百分比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可知 ( )
A.清晨山脚雾和山坡雾的生成是完全同步的
B.山脚雾生成的次数远大于山坡雾
C.山脚雾出现几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北京时间6-8时
D.山坡雾消散峰值时间比山脚约早半个小时
【小题2】山坡雾在20时前后还有一峰值,主要原因是 ( )
①山坡降温速度快 ②山坡相对湿度大 ③大气保温作用强 ④山坡风力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同类题4
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干洁空气成份
B.水汽比重
C.固体杂质含量
D.有害气体成分
【小题2】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 )
A.全球变暖
B.旱灾频发
C.臭氧层变薄
D.酸雨加重
同类题5
“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而有证据表明,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变得越来越“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共同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最有效的措施是
A.大力退耕还湖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D.回收和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