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彼时,
,
。
。
。
,隐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
①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
②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
③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
④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作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
⑤也濡湿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①⑤②③④
D.②⑤④①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30 09:4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20字以内)
中新网南京12月17日电(田雯)14日晚,“嫦娥三号”成功登陆月球进行探测。17日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该校研发的超声电机就被应用在了探月车“玉兔”上,而该技术也是首次在航天工程中运用。
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密仪器驱动所,该校超声电机科研团队负责人之一的李华峰教授说,他们实验了近200个超声电机,最后提供了5个互换性好的超声电机给“嫦娥三号”装备,最终在“玉兔”上使用了1个。据其介绍,这个超声电机相当于对承担着月球大气和土壤成分分析工作的红外光谱仪系统进行“把关”,主要控制舱门,让光线可以进入舱内,同时阻止污尘进入。
据了解,这台只有46克的超声电机,花费了上百万的研发成本。
同类题2
古人的名字十分复杂,名字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有时名与字是协同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请你判断下列两组名与字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白居易字乐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字元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新华网上海1月31日电(记者周琳、叶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虽是一句玩笑话,却大抵描绘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状态。新春佳节,一家人难得一聚,但不少人仍是“手机、平板”不离手。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全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无论承认与否,数据都说明不少人早已是“低头一族”。“技术”是中性词,但“屏奴’’不是。节庆时分,用什么样的方式陪在亲人身边,选择权实际上在自己手里。
随着WiFi和3G网络等的普及,众多电子屏幕不动声色地侵入你我生活。无论是节假日陪在父母身边,还是旅行途中,带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始“拇指上的狂欢”,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2012年,一则新闻更让人欷歔不已:一家人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而去。
专家认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让电子屏幕与生活的连接更加简单,再加上丰富的早教类、娱乐类应用层出不穷,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让更多的低龄人群提前加入“屏奴”大军。.
医学专家提醒,长期盯着手机、平板电脑看,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眼球表面干燥、充血,视力降低等不适感觉,加重干眼症的症状,保持一个坐姿太久也容易导致颈部、背部疼痛及其他疾病。
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影响,网络和电子屏幕究竟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了我们的感情,实在难以回答。记者曾接触一个案例,他在网络上侃侃奇谈、丝毫不惧,可在现实生活中如同患上“沟通障碍症”,连说话都慢人一拍。
本来手机是为了利用碎片时间,却不料它也将整块时间拆成了碎片。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设计大会发布数据称,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除8小时休息时间外,普通人平均每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有专家认为,如果人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可能会破坏其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兴趣点也会游移不定。
请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此新闻给予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进入60年代,诗歌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
。
,
;
,
;
,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
①诗歌的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产生分化又重新整合的过程
②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
③另一些诗人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
④分化主要产生两种倾向
⑤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
⑥努力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
A.⑤⑥③①②④
B.②⑤⑥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⑥③
D.⑤⑥③①④②
同类题5
从下面甲乙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要求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 叙述精要, 80~100 字。
甲林语堂在《 苏东坡传》 中认为苏轼是“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心肠慈悲的法官” “月下的漫步者” 。 请从中任选一个评价作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并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阐释。
乙评论界认为, 《 四世同堂》 中的祁瑞宣是一个“性格的双面人” , 游离在“ 新”与“旧” 的边缘, 既反传统又在传统之中, 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 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对其中一点加以阐述。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语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