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武汉的李华发现,家里朝南的阳台在立春这夭的正午不再被南楼遮挡,开始能照射到阳光,那么她家的阳台在正午不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约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小题2】二十四节气在公转轨道上都间隔15°,但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下面节气间隔时间最大的是
A.小寒
B.冬至
C.白露
D.小暑
【小题3】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说法错误的是
A.容易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
B.北方残余的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的锋面雨
C.清明时期,因暖湿气流还没有达到强盛期,多以连续性降水为主
D.形成和大西洋副热带商气压向北移动有关,此时其位置到达最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2-22 11:1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6年10月17 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与“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后形成的组合体不属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小题2】“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后北京将迎来的节气是
A.立秋
B.秋分
C.霜降
D.冬至
同类题2
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地运行位置、气候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按四季的划分,2017年清明节(4月4日)属于
季,寒露(10月8日)属于
季。
(2)某年夏至日(农历五月十四)的月相接近于
,当天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大致是
;该日的潮汐现象接近
;当天广州(约23°N,113°E)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度。
(3)从小满到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从小暑到立秋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
,变化趋势是
。
同类题3
白令海峡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2】甲地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时( )
A.甲地日出东南
B.乙地物影最长
C.丙地夜深人静
D.北京时间为8:00
同类题4
2016年11月30日,由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申遗”成功时,地球在黄道示意图上最接近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小题2】“申遗”成功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南半球,向南移
B.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C.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
D.位于北半球,先北移后南移
【小题3】自“申遗”成功到春分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大
C.北半球昼长的变化:短→长→短
D.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同类题5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读图10,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
A.立春-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
B.立夏-北半球各地日出方向为东南
C.立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D.立冬-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夜
【小题2】从秋分到冬至期间
A.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B.亚马孙河流量渐小
C.非洲草原逐渐枯萎
D.亚洲高压逐渐增大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行星地球
地球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