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初中地理
题干
读“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如图中丁区域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干旱
B.湿润
C.高寒
D.春旱
【小题2】(小题2)关于甲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稻田遍野甘蔗甜
B.青稞糌耙酥油香
C.长绒棉白瓜果甜
D.旱地麦浪苹果香
【小题3】(小题3)关于北方地区的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有()
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小题4】(小题4)我国各地出产不同的水果,如辽宁、山东的苹果和梨,湖南、江西的柑橘,广东、海南的芒果、香蕉.这说明我国()
A.受夏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B.夏季普遍高温,热量丰富
C.东部地区降水丰沛
D.气候复杂多样,使多种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小题5】(小题5)我国北方最缺水的农耕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山东丘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9-08 07: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7·泰安模拟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北京也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张家口(崇礼县)将联合承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承办冰上项目比赛,张家口市承办雪上项目比赛。
材料二 “跳出一亩三分地,共绘大蓝图,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2014年初中央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
(1)冬奥会的举行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北京—张家口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2)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所处地形区属于________平原,东临我国的内海A________。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冀”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4)华北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A.人口众多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不足 D.工业污染
同类题2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自然环境对居民有较大的影响,下列居民属于A地区的是_________(1分)
(2)B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3)现在通过管道从A地区调往C地区、D地区的能源是__________。C地区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将___________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华北、西北地区(2分)
(4)南京和那曲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7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为28.8℃,而那曲只有8.8℃,据图分析其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同类题3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以及甲城市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试列举两例说明:
。
(2)依据甲城市的气候特点,该地农业生产常遇到的灾害是
,请列举合理的应对措施
。
同类题4
小华和小静暑假从北京出发分别沿图中两条线路旅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线路①主要经过广阔的平原,___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平原。线路②经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__________,到达__________省的西安。
(2)线路①沿途居民以__________为主食;线路②经过了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高原。
(3)A所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人口密集,城镇和工矿企业众多,发展企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__________。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择天津、秦皇岛、上海和沈阳作为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青岛将承办部分水上项目的比赛,马术比赛则全部放在香港进行。
材料二:北京奥运会部分协办城市示意图。
(1)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①②④中,在我国南方冻雨灾害区电煤告急时做出重要贡献的城市是 ______。(2)城市③某化妆品厂专为黑人生产了防护霜,该产品会受到来自下列哪一国家参赛队员的欢迎?
。
A.埃及
B.尼日利亚
C.法国
D.韩国
(3)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国家建设了南水北调工程。试分析北京缺水的自然原因
(4)小明在城市①看完足球赛后,若乘火车赶往城市⑤观看另一场比赛,依次经过的铁路线是
。
(5)“人文奥运”是2008年奥运主题之一。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请你为参加奥运的外国运动员或游客介绍北京两处名胜古迹
。
相关知识点
中国地理
中国的地理差异
北方地区
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