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备受瞩目。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下图是“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2016年立冬的日期大致是    (  )
A.10月7日B.10月22日
C.11月7日D.11月22日
【小题2】某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一次出现在大雪,另一次出现在    (  )
A.小寒B.大寒C.小暑D.大暑
【小题3】严格意义上的节气只是一瞬间,2016年冬至是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44分,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
A.19°E,23°26'NB.19°E,23°26'S
C.139°W,23°26'ND.139°W,23°26'S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9-08 11: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巨大,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创造了24节气,在春秋时就确定了回归年周期约为365又1/4天。《后汉书·律历志》说:“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

这段话告诉我们,历法基本数据的产生,来自于立圭表测影。选择影子最长的时刻作为计算起点,从这个时刻起,影长逐渐变短又变长,为1年。但相应正午的影子却没有完全回复到原来的长度,需要经过4周年,也就是1461日,表影长度才能大致复原。用4去除1461,得出来的就是1年的具体天数。

(1)回归年周期_______

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C.可由连续一年逐日立杆测影,取影子最长的两天之时间间隔确定

D.即相邻两年冬至节气时刻的时间间隔

(2)古代国都钦天监的官员,利用圭表测出冬至的方法来确定回归年周期,从原理上讲就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误差。

请你列出此法可能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考虑古今制造圭表技术的差别导致的误差)

农历兼顾了地球相对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农历每月从初一到十五再到三十与月相对应。因为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故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3)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均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下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则地球公转角度约_______°,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_______天。(保留1位小数)

(提示:可借鉴恒星日、太阳日的解释方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1°/天)

同类题5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下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
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
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小题2】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是
A.确定日地间位置关系
B.判断太阳直射点运动
C.便于农事的合理安排
D.识别月亮的圆缺变化
【小题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
【小题4】相邻节气的太阳周年运动轨迹都间隔15°,相邻节气的间隔时间大约是
A.1小时B.1个太阳日C.半个月D.1个月
【小题5】从立春到立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B.向南移动C.北半球D.向北移动
【小题6】从立秋到立冬,惠州市可能出现
A.白昼时间不断变短B.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C.正午日影逐渐变短D.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小题7】下列节气中,惠州市的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长的是
A.春分与秋分B.大雪与小寒C.夏至与冬至D.芒种与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