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示意北半球极昼面积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节气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春分
B.乙—夏至
C.丙—秋分
D.丁—冬至
【小题2】下列时段,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的是
①甲→乙 ②乙→丙 ③丙→丁 ④丁→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1-25 02: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与主要节气对应位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小满”是指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的现象。“小满”现象最明显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海南岛
【小题2】立夏至立秋期间,成都的昼长变化是(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不断变长
D.不断变短
同类题2
2009年3月28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Earth Hour”(地球1小时)活动在全球展开。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依次熄灭电灯和关闭电源1小时。结合图中五城市经纬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活动当天,五城市中熄灭电灯最早的是惠灵顿,最晚的是旧金山
B.该日,五城市中莫斯科白昼最长,雅典白昼最短
C.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决定了四城市熄灭电灯的顺序
D.该活动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以应对臭氧层空洞问题
同类题3
2013年12月2日1时48分(北京时间),我国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飞越在甲地(0°,178°E)上空时,火箭和探测器实现成功分离。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器箭分离时()
A. “嫦娥三号”探测器飞越在亚洲上空
B. 甲地的区时为2日5时48分
C. 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D. 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小题2】图中能反映此日后20天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同类题4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地某日日出日落(北京时间)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最有可能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小题2】甲地昼长大约为
A.8小时40分
B.9小时20分
C.10小时20分
D.11时20分
【小题3】甲地比乙地
A.气温年较差大
B.正午太阳度角小
C.白昼时间短
D.自转线速度快
同类题5
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晚的日期 ( )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行星地球
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