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一部分推进皇帝的高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制度变革上的一次尝试。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 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国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材料三: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 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 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 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还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 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1)材料一中“1898  年的改良运动”是指什么历史实践?这次“制度变革”的尝 试有没有成功?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在百日维新内容中有什么 具体表现?(举出 1 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回答两点即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8-12-28 11: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