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区部分河流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2)指出图示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3)指出图示地区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4)指出该地区主要的能源资源。

(1)指出该地区部分河流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2)指出图示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3)指出图示地区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4)指出该地区主要的能源资源。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其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面积为2.6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6,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烟台市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为山东省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
(2)评价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8分)
(3)分析烟台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6分)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其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面积为2.6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6,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烟台市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为山东省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
(2)评价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8分)
(3)分析烟台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6分)
材料一伊塞克湖水面海拔1600余米,湖水清澈,味咸,终年不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1948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
材料二伊塞克湖地区图。

材料三平原低地主要分布在伊塞克湖湖盆区内东西两侧,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
(1)说明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水位变化特点。
(2)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伊塞克湖候鸟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伊塞克湖地区图。

材料三平原低地主要分布在伊塞克湖湖盆区内东西两侧,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
(1)说明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水位变化特点。
(2)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伊塞克湖候鸟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曲线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单位:mm),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甲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橄榄油生产和出口国,请分析该国种植油橄榄的有利区位条件。
(3)甲国海洋运输业发达,请分析该国发展海洋运输业的区位优势。

(1)描述图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甲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橄榄油生产和出口国,请分析该国种植油橄榄的有利区位条件。
(3)甲国海洋运输业发达,请分析该国发展海洋运输业的区位优势。
(10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示为坎儿井示意图和坎儿井可能分布地区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或山间盆地的洪积扇中,洪积扇上部是良好供水源地。但是,在某些地区,洪积扇上部是大片的砾石戈壁,而下部能利用的地段,土壤往往产生严重的盐碱化现象。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如上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直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直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成斜角,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纵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1)坎儿井地下水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图中①②③地的________地。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自然优势条件是 。(3分)
(3)坎儿井由直井、暗渠、蓄水池与明渠四部分组成。简要分析坎儿井的结构与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4分)
(4)据普查统计,坎儿井引水渠道正以每年平均23条的数量递减,试分析其主要人为原因。(2分)
材料一:图示为坎儿井示意图和坎儿井可能分布地区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或山间盆地的洪积扇中,洪积扇上部是良好供水源地。但是,在某些地区,洪积扇上部是大片的砾石戈壁,而下部能利用的地段,土壤往往产生严重的盐碱化现象。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如上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直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直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成斜角,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纵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1)坎儿井地下水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图中①②③地的________地。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自然优势条件是 。(3分)
(3)坎儿井由直井、暗渠、蓄水池与明渠四部分组成。简要分析坎儿井的结构与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4分)
(4)据普查统计,坎儿井引水渠道正以每年平均23条的数量递减,试分析其主要人为原因。(2分)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丰水期湖面可达1万平方千米,水深I1米,枯水期水面约为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米左右.该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为世界少见的定期逆向改流的河流之一
材料二 图5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甲国为传统农业国,人口1480万,28%为贫困人口。该国在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广泛种植低产的深水水稻,其植株可在1一6米深的水中生长,并随水体深度增加而快速伸长露出水面。图6为甲国首都金边气候资料统计图。

(1)分析洞里萨湖丰水期湖面扩大的自然原因。(8分)
(2)简析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广泛种植深水水稻的原因。(8分)
(3)请为甲国发展水稻种植业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材料一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丰水期湖面可达1万平方千米,水深I1米,枯水期水面约为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米左右.该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为世界少见的定期逆向改流的河流之一
材料二 图5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甲国为传统农业国,人口1480万,28%为贫困人口。该国在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广泛种植低产的深水水稻,其植株可在1一6米深的水中生长,并随水体深度增加而快速伸长露出水面。图6为甲国首都金边气候资料统计图。

(1)分析洞里萨湖丰水期湖面扩大的自然原因。(8分)
(2)简析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广泛种植深水水稻的原因。(8分)
(3)请为甲国发展水稻种植业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下图所示区域深水稻播种面积较大。深水稻是耐水淹的水稻品种,其茎能随水上涨而伸长。其亩产300一400斤,远低于普通水稻。

(1)简述①②两城市共同的自然区位优势。
(2)推测深水稻在图示地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3)简要分析③区域河流分叉的自然原因。
下图所示区域深水稻播种面积较大。深水稻是耐水淹的水稻品种,其茎能随水上涨而伸长。其亩产300一400斤,远低于普通水稻。

(1)简述①②两城市共同的自然区位优势。
(2)推测深水稻在图示地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3)简要分析③区域河流分叉的自然原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合属多年草木球根植物,生长温度为15~25℃,喜光照,宜种植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下图中某区域(虚线范围内)在2007年以前大量种植百合,为我国夏秋百合的优势主产区之一。该地区百合主要分布在距河不到一百米的缓坡地区,此范围内多湿地。

(1)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图中河流的流向。
(2)分析该区域种植百合的有利自然条件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该加大百合种植面积,当地民众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百合属多年草木球根植物,生长温度为15~25℃,喜光照,宜种植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下图中某区域(虚线范围内)在2007年以前大量种植百合,为我国夏秋百合的优势主产区之一。该地区百合主要分布在距河不到一百米的缓坡地区,此范围内多湿地。

(1)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图中河流的流向。
(2)分析该区域种植百合的有利自然条件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该加大百合种植面积,当地民众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位于葡萄牙东南部的奥德莱蒂河(7°W, 37°N)因其形态类似“中国龙”而红遍网络,该河又名蓝龙河,下图为航拍蓝龙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蓝龙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有关蓝龙河流域农业表述正确的是

【小题1】有关蓝龙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会有凌汛 | B.河流含沙量较大 |
C.流向自北向南 | D.水量季节变化大 |
A.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 | B.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 |
C.易受旱涝灾害影响 | D.农业生产雨热同期 |
读中亚局部示意图(单位:m),回答问题。

【小题1】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明显,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小题2】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小题3】湖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小题1】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明显,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甲河流量比乙河大 |
B.甲河水面以下坡度可能比乙河缓 |
C.甲河下游含沙量比乙河小 |
D.受西风影响,甲河入湖口湖水的顶托作用比乙河入湖口大 |
A.光照 | B.热量 | C.水分 | D.地形 |
A.盐度降低,湖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
B.面积萎缩,调节气候能力降低 |
C.降水增多,洪涝灾害频繁 |
D.调节径流能力增加,土壤盐碱化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