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东亚季风系统中东南季风的末端,高大沙山和众多湖泊构成了罕见的沙水相伴的独特地貌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将巴丹吉林沙漠评选为全球第一个“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区域及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沙漠南部地区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且脊线两侧坡度差异不大,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盛行西风单一作用 | B.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替作用 |
C.西北季风单一作用 | D.西北季风与东南季风交替作用 |
A.大气降水 | B.积雪融水 |
C.生物水 | D.地下水 |
A.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 | B.植被覆盖率与疏密程度 |
C.地形起伏与河湖分布 | D.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 |
沼泽湿地积水深度的变化反映着湿地蓄水量的变化,而湿地蓄水量的变化则是湿地水分收支变化的结果。下图示意实测的1997-1999年植物生长季三江平原某沼泽试验场湿地积水深度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97年5月~1999年9月该沼泽试验场
A.水分收支大致平衡 | B.水深逐渐下降 |
C.蓄水量一直减少 | D.5月初水位稳定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气候变率减小
③水质趋于恶化
④被开垦的可能性加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这是《水经注》中关于“河水”的一条描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文中“令河不通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流经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少 |
B.引水灌溉,流量减小,泥沙淤积 |
C.筑坝蓄水,阻塞河道 |
D.灌溉时将过滤的泥沙留在河中 |
A.高山冰川融水量大 |
B.泥沙沉积,水流不畅 |
C.冰凌消融,阻塞河道 |
D.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 |

【小题1】有资料显示,贝加尔湖位置曾发生过变化,据材料推测其原来位置应该在现在位置的
A.西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
A.湖泊断陷速度大于泥沙沉积速度 | B.湖泊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 |
C.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 | D.湖底沉积物随河流流出量大于流入量 |
A.主要补给方式相同 | B.其中有一条河流无凌汛 |
C.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 | D.色楞格河含沙量更小 |
材料一 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2016年3月15日,应越南政府请求,我国云南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开闸放水,以缓解旱情。
材料二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和湄公河径流量图。
(2)简述这次旱情对湄公河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该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泾水多泥沙,含丰富有机质。郑国渠(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侧)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泾水谷口,东到洛水,共三百余里,途中经过数条由北向南汇入渭河的河流。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西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项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下图示意郑国渠和六辅渠的位置和分布。

(1)分析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多湖泊沼泽的原因。
(2)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分析现在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3)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
黑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流域,该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其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是该内陆河最为独特的水文现象。近40年来,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预计面积为2平方千米左右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基本消失。下图为黑河流域图。

(1)解释黑河这一“独特的水文现象”的形成原因。
(2)简要分析黑河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3)说明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题1】这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
A.雨水 | B.地下水 |
C.冰川水 | D.湖泊水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大坝下游泥沙淤积减少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材料一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 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 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2)说明日本河流航运价值的高低及原因。
(3)说明日本河流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及原因。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 B.保护生物多样性 |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 D.调节局地小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