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位于同纬度地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小题2】图中四地,秋冬季节最容易出现霜冻的是

【小题1】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
下表为“玉山县5月6日、10日气温变化”,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小题2】与5月6日相比,5月10日玉山( )


【小题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增强 | B.②增强 | C.③增强 | D.④减弱 |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石家庄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2】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小题3】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将棉花试验田喷水浇湿。与不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相比

【小题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作物品种 | B.海陆位置 | C.纬度位置 | D.地形因素 |
A.昼夜温差小 | B.夜间多云 | C.强风 | D.大气逆辐射弱 |
A.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霜冻发生几率增加 |
B.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霜冻发生几率减少 |
C.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花期不变 |
D.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花期滞后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某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右上图)。
材料二: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左图)。

材料三:某地连续两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示意图(右下图)。
(1)右上图上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____)
(2)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如此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3)右下图上两条气温曲线中,代表晴天的是_______,代表阴天的是_______。(填字母)
(4)造成该地连续两天白天气温差异的原因与左图中的_______作用有关,而夜间温差的形成则与左图中的_______作用有关。(一律填数字或字母)
(5)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香甜。利用所学原理分析,其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一:地球某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右上图)。
材料二: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左图)。

材料三:某地连续两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示意图(右下图)。
(1)右上图上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____)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3)右下图上两条气温曲线中,代表晴天的是_______,代表阴天的是_______。(填字母)
(4)造成该地连续两天白天气温差异的原因与左图中的_______作用有关,而夜间温差的形成则与左图中的_______作用有关。(一律填数字或字母)
(5)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香甜。利用所学原理分析,其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与图中的________环节的增强直接相关( )

【小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 ②气候类型 ③地形特点 ④地表温度 ⑤云量变化
【小题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小题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小题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 ②气候类型 ③地形特点 ④地表温度 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A.甲、乙、丙 | B.乙、丙、甲 |
C.丙、乙、甲 | D.甲、丙、乙 |
A.西欧平原,3、4月份 | 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
C.青藏高原,5、6月份 | 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
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4:00—6:00 | B.8:00—10:00 | C.12:00—14:00 | D.18:00—20:00 |
A.增强吸收太阳光 | B.加大空气对流 | C.增强大气逆辐射 | D.产生温室效应 |
武汉农业气象站对武汉城郊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某塑料大棚内外气温进行了逐时对比观测。下图为该气象站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2月温度日变化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为阴天和晴天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外气温日变化曲线。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表示该地2月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小题2】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小题3】常见大棚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大部分为23~28℃,上限温度为35℃。2月,该地菜农需揭膜降温的时间段是

【小题1】表示该地2月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晴天大棚内气温 | B.阴天大棚外气温 | C.晴天大棚外气温 | D.晴天大棚内气温 |
A.5~7时 | B.11~15时 | C.18时前后 | D.24时前后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