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士之傲爵禄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
B.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
C.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 |
D.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
下列句子中“谢”字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
C.乃令张良留谢 |
D.(陈)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 |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银河在古代诗文中又称为“河汉”“星汉”“云汉”等。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现在以“九州”代指中国。 |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属于前者,“庆历四年春”属于后者。 |
C.《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
D.古人生前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死后都有谥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
解释加点字
(1)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__________)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
(3)秦人开关延敌(__________)
(4)非抗于九国之师(__________)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
(6)君子不齿(__________)
(7)圣人无常师(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
(1)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__________)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
(3)秦人开关延敌(__________)
(4)非抗于九国之师(__________)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
(6)君子不齿(__________)
(7)圣人无常师(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会征促织 (________________)
②成妻具资诣问(________________)
③俨然类画 (________________)
④信夫 (________________)
(2)选择。
⑤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_)
A.岁征民间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C.儿涕而去 D.民日贴妇卖儿
⑥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
A.取儿藁葬 B.成以其小,劣之 C.成然之 D.益奇之
⑦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_______)
A.覆之以掌 B.问者爇香于鼎
C.得其尸于井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⑧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_______)
A.又试之鸡 B.归以示成 C.不敢与较 D.村中少年好事者
⑨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_)
A.非字而画 B.而翁归 C.掩口胡卢而笑 D.应节而舞
⑩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________)
A.手裁举 B.自增惭怍 C.翼日进宰 D.昂其直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会征促织 (________________)
②成妻具资诣问(________________)
③俨然类画 (________________)
④信夫 (________________)
(2)选择。
⑤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_)
A.岁征民间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C.儿涕而去 D.民日贴妇卖儿
⑥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
A.取儿藁葬 B.成以其小,劣之 C.成然之 D.益奇之
⑦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_______)
A.覆之以掌 B.问者爇香于鼎
C.得其尸于井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⑧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_______)
A.又试之鸡 B.归以示成 C.不敢与较 D.村中少年好事者
⑨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________)
A.非字而画 B.而翁归 C.掩口胡卢而笑 D.应节而舞
⑩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________)
A.手裁举 B.自增惭怍 C.翼日进宰 D.昂其直
解释加点词: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___________
(2)将蓬户翁牖 ___________
(3)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 ___________
(4)不霁何虹 ___________
(5)缦立远视 ___________
(6)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___________
(2)将蓬户翁牖 ___________
(3)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 ___________
(4)不霁何虹 ___________
(5)缦立远视 ___________
(6)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则文学彬彬稍进(逐渐) (2)孔子知言之不用(被采用)
(3)拨乱世反之正(同“返”,使……回) (4)诸侯咸服宗周(以……为宗主)
(5)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感谢) (6)偶语者弃市(偶尔)
(7)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规约,制度) (8)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同“惑”)
(9)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要)
(1)则文学彬彬稍进(逐渐) (2)孔子知言之不用(被采用)
(3)拨乱世反之正(同“返”,使……回) (4)诸侯咸服宗周(以……为宗主)
(5)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感谢) (6)偶语者弃市(偶尔)
(7)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规约,制度) (8)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同“惑”)
(9)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要)
A.(1)(2)(5)(7) | B.(3)(4)(6)(8) |
C.(2)(3)(4)(7) | D.(1)(4)(8)(9) |
下列文言倒装句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例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A.其李将军之谓也 | B.舍人弟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
C.渺渺兮予怀 | D.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