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旅舍。②征辔(pèi)马缰绳。③危栏:高楼上的栏杆。④平芜:平坦的草地。
【小题1】按照字数上的分类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
【小题2】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小题3】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抒情主人公不同,请赏析词人这样构思的妙处。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也。祖孺,秘书正字。父居晦,为农。莹风仪美秀,性复纯谨。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高祖再镇并州,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知太原府事,寻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乡,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未几,移镇华州,岁余入为开封尹。开运末,冯玉、李彦韬用事,复莹相位。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护丧而还。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B.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C.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D.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 根据语境,文中加点的“迁”是晋升的意思。
B.“吏部尚书”,古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所有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初仅设于边境,后地方武官亦常署此名号。
D.“丁母忧”,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莹追随高祖,深受重用。他随高祖镇守各地,曾多次被委派进宫朝见皇上。 高祖建立个人称号后,他的官职步步高升,直至宰相。
B.赵莹勤勉实干,任人唯能。监修国史,他出力最多,因唐代历史残缺,他任命有才能的人担当相关职务,撰修的二百卷正史流传于当时。
C.赵莹见微知著,善于识人。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他认为杜重威是皇室至亲,所求不曾如愿,心中不快,不能给予兵权,而推荐李守贞担任将领。
D.赵莹思念故土,终得归葬。契丹攻陷洛阳后,赵莹同少帝一起被虏北上,得到契丹王爱惜,做了契丹皇子的老师。后向契丹主请求死后归葬故里,得到同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2)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小题1】对于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首二句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不好外出活动,只能终日困居室内的场景。
B.词人用“鬼门关”这一蜀地险峻的环境衬托内心的被贬抑郁之苦,借酒消愁之困。
C.从诗句中可知,作者在重阳节做了乘船、饮酒、簪菊、填词、骑马这几件事。
D.下片后三句借用典故,塑造出一个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
E.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技巧,如:本词中的“拍肩”一词源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小题2】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小题2】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__________。(用课文原句回答)
【小题2】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小题4】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小题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江城子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小题1】词又称长短句,也称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阕中“鸣”字的运用较具特色,请作赏析。
【小题3】请你结合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小题1】词中“鸿雁在云鱼在水”一句隐含的两个典故是____和_____。
【小题2】对这首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这首词的题材来看,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表达了感情无法传递的苦闷惆怅。
B.起首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平淡,却包含无限深情。
C.这首词的结尾化用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这首词抒情委婉细腻,用语雅致,表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
【小题3】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北返的飞离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写出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东 溪
梅尧臣[注]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B.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C.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D.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小题2】古人论此诗有云:“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该诗的“写情已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