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愚者虽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
【小题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小题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①这首词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患花》所作的数阔《临江仙》之一。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间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
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高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燥缈清幽的特点。 |
C.上阙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
D.“憔悴”“玉瘦轻”等形象,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②,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此处开始作者展开想象。②“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词人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 第三句“溪上桃花”。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小题1】“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典出于《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喻高洁的品行。 |
B.“谪仙”指李白,此句表达作者对李白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
C.“长啸亦何为?”意为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叹息 |
D.“明月逐人归”有回到现实之意,写得很有情趣。 |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小题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小题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诗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熟悉的词牌还有“浣溪沙”“如梦令”“一剪梅”等。 |
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 |
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 |
D.“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东坡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取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 |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
B.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
D.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
苏轼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注]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注)弋人:猎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至六句作者夸赞陈处士画雁时没有惊到雁,得以捕捉到雁的自然之态。 |
B.作者借画面的“槁木”“枯苇”“微雪”等意象,营造了全诗凄凉的意境。 |
C.全诗以咏画为主,但在行文中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两者自然天成。 |
D.全诗结构完整紧凑,以“野雁见人”始,以“弋人怅然”终,首尾呼应。 |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小题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小题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一向:一晌,一会儿。【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
B.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
C.“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