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陂:池。
【小题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题材角度看,属于____诗,实际上是________(手法),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主旨)。【小题2】下列诗句所咏的花和本诗所咏的北陂杏花的(最后两句)品格相似的一项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过三十,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达奚行远,人马疲,擒贼略尽。常清于幕下潜作捷书,具记井泉次舍,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取读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骇。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常清尝自外还,诸将前谒,德诠见常清始贵,易之,走马突常清驺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诠至廷中,门辄闭,因离席曰:“吾起细微,中丞公过听,以主留事,郎将安得无礼?”因叱曰:须暂假郎将死,以肃吾军。”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遂以状白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会大将有罪,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栽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而安禄山反,帝引见,问何策以讨贼。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天子壮之。明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副使,乘驿赴东京,常清募兵得六万人,然皆佣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以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至,常清不能御,进入上东门,战不利,贼鼓而进,劫官吏,再战于都亭驿,又不胜。引兵守宣仁门,复败。乃语高仙芝曰:“贼锐甚,难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
败书闻,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隶仙芝军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监左右部军,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令死乃甘心。
始,常清败,径入关,欲见上陈讨贼事,至渭南,有诏赴潼关,常清忧惧,为表以谢,且言:“自东京陷,三遣使表论成败,不得对。”又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至是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节选于《新唐书·封常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
A.“一夫”在文言中有多种释义,最初指独夫,暴君,如,《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指殷纣王,后又指“一人,一农夫”,如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欧阳修《解官后答韩魏公见寄》“老为南亩一夫去,犹是东宫二品臣”。而文中,“一夫奔突则京师危”的“一夫”则指一个士兵。 |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
D.“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
A.封常清出生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脚。 |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全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
C.封常青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以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 |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A.“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
B.“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贬职。 |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
A.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小题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
B.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
C.“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如“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
C.“散骑常侍”是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 |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皇后、大臣、贵族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较为顺畅。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唐睿宗修建道观,魏知古以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为由两次进谏,皇帝于是停止修建道观。 |
C.魏知古颇受器重,多次受到赏赐。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够推举贤能。魏知古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 |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示秬秸①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卖,虽大寒烈风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来二子张秬、张秸。张来,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同“绕”。【小题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吴氏浩然堂记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小题1】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
D.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
【小题3】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
【小题4】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5】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太祖攻魏州,取成安,得后,时年五六岁。归晋阳宫,为太后侍者,教吹笙。及笄,姿色绝众,声伎亦所长。太后赐庄宗,为韩国夫人①侍者。后诞皇子继岌,宠待日隆。他日,成安人刘叟诣邺宫见上,称夫人之父。有内臣刘建丰认之,即昔日黄须丈人,后之父也。刘氏方与嫡夫人争宠,皆以门族夸尚,刘氏耻为寒家,白庄宗曰:“妾去乡之时,妾父死于乱兵,是时环尸而哭。妾固无父,是何田舍翁诈伪及此!”乃于宫门笞之,其实后即叟之长女也。庄宗好俳优,宫中暇日,自负蓍囊药箧,令继岌相随,以后父刘叟以医卜为业也。后方昼眠,岌造其卧内,自称刘叟访女,后大恚,笞继岌。然为太后不礼,复以韩夫人居正,无以发明。大臣希旨,请册刘氏为皇后,议者以后出于寒贱,好兴利聚财,初在邺都,令人设法稗贩,所鬻樵苏果茹亦以皇后为名。正位之后,凡贡奉先入后宫,惟写佛经施尼师,他无所赐,阙下诸军困乏,以至妻子饥殍,宰相请出内库表给,后将出妆具银盆两口、皇子满喜等三人,令鬻以赡军。一旦作乱,亡国灭族,与夫褒姒、妲己无异也。
(注)①韩国夫人:当时庄宗妻子的封号。【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及笄,姿色绝众( ) (2)成安人刘叟诣邺宫见上( )
(3)请册刘氏为皇后( ) (4)所鬻樵苏果茹(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太后侍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B.称夫人之父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 |
C.皆以门族夸尚 以资政殿学士行 | D.其实后即叟之长女也 其孰能讥之乎 |
(1)妾固无父,是何田舍翁于此诈伪!
(2)后方昼眠,岌造其卧内,自称刘叟访女
【小题4】从文中看,庄宗刘皇后不认自己亲生父亲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5】文末为什么要将刘皇后与褒姒、妲己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