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小题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A.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小题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小题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②,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③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释: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②凤林:凤凰所居之处。借指仙境。③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颔联写诗人为自己在忧国忘家之时,依然保有求田问舍之心而感到欣慰。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 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___________,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则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雨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③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④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北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次年在滁州写下了此文。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中欧阳修一篇作品的篇名《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小题3】对第③段“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把它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B.丰乐亭靠城比较近,把奇石立在那里以满足当地百姓庆祝生日时好好游玩。
C.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让人们在岁末除夕游赏观玩。
D.丰乐亭凭借离城近,推荐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小题4】本文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有议论,试就此加以赏析。
【小题5】文末画线句作者表明了对奇物应有的态度,即不要一人独占独赏,应与人一同欣赏,试对此思想观点加以评价。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北宋]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小题1】从这首诗的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
【小题2】对这首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写的是西山赤壁地势险要,地处战略要冲,是一道天然屏障。
B.“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表现出诗人对于建立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C.尾联中的“鱼竿客”是隐者的形象,隐含着身在官场的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整首诗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小题3】第三联中的“拳”、“退”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登快阁》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 “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得好,含有倚阁及赏晚晴两重意思。
B.颔联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气象阔远,寄托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C.尾联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歌的形象之美。
D.诗人在结尾处为排遣烦忧的“归船”、“白鸥”之想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小题2】分析诗歌颈联运用典故的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只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开头提供了作词的背景,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岁华销尽客心惊”,指经历岁月的动荡之后,看见漂泊异乡,年华老去,容颜无华的词人,友人倍感惊诧,凉意斗生。
C.“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D.这首词感情真挚,情感表达形式多样,通过巧设意象、描摹情状、自问自答等手法传达真情,感染读者,直抵人心。
【小题2】这首词情真意切,情感丰富,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____________)  ②负而驱(____________)
梁君臣之首(____________) ④逸豫可以亡身(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尔无忘乃父之志 请矢,盛以锦囊
C.三矢赐庄宗 而皆背晋归梁
D.世言晋王将终也 庄宗受而藏于庙
【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4】对第(3)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小题5】本文是典型的史论,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词作,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①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②,捻金雪柳⑨,簇带争济楚④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②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③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④簇带:妆扮之意。济楚:指女子整齐美丽。
【小题1】李清照,婉约派词人,但从“_______ ,________” 句(《夏日绝句》),以项羽为题材),还可窥见其词风豪健之一斑。
【小题2】选出以下对作品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首两句,形象逼真地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日晚晴图,夕阳的光焰像熔化了的黄金灿烂辉煌,傍晚的云彩仿佛用璧玉联成。
B.4、5两句写正值春梅开放时节,雾气氤氲,柳色青青,春意盎然。
C.上阕三写景色,三设问句,词意三经曲折,回环跌宕,表达了作者很深的漂泊感。
D.下阕以叙事为主,回忆“中州盛日”的欢乐生活,与如今的悲凉生活形成鲜明对照。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