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小题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小题2】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小题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小题2】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小题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小题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小题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小题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下面是对本专题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 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小题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
【小题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小题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
【小题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⑴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⑵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⑶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⑷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
【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礼”的作用。【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小题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小题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小题3】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小题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小题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小题3】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小题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小题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②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
【小题1】解释材料①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小题2】请说说材料②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②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
【小题1】解释材料①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小题2】请说说材料②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