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991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2题)

1.计算:

0.16 × 1916 + 17282 ÷ 32+42

2.计算:

0.16 × 1916 + 17282 ÷ 32+42

3.

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λ=0.8m,质点p的坐标x=0.32m.从此时刻开始计时.

4.

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λ=0.8m,质点p的坐标x=0.32m.从此时刻开始计时.

5.

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6.

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的距离: OM¯ =2.68cm, OP¯ =8.62cm, ON¯ =11.50cm,并知A、B两球的质量比为2:1,则未放B球时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blank#}1{#/blank#}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 |PP'|P ={#blank#}2{#/blank#}%(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7.

甲、乙两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动量分别为p=5kg•m/s,p=9kg•m/s,当甲追上乙发生碰撞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2kg•m/s,则甲、乙两球的质量比m:m可能是(   )

8.

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时(   )

9.

如图所示,物块m、斜劈M和水平支持面都是光滑的,控制m、M使其静止,m位于斜劈的顶端.撤去控制,m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中(   )

10.

如图所示,物块m、斜劈M和水平支持面都是光滑的,控制m、M使其静止,m位于斜劈的顶端.撤去控制,m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中(   )

11.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2.

在下列的核反应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blank#}1{#/blank#},属于裂变的是{#blank#}2{#/blank#},属于聚变的是{#blank#}3{#/blank#}.(填正确答案标号)

A. 92238 U→ 90234 Th+ 24 He               

B. 13 H+ 12 H→ 24 He+ 01 n

C. 92235 U+ 01 n→ 54140 Xe+ 3894 Sr+2 01 n   

D. 714 N+ 24 He→ 817 O+ 11 H.

2.单选题(共4题)

13.
一质量为m=1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它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系数μ=0.2。现用大小为10N水平向右的推力推着物体前进2m后立即撤去推力,g取10m/s2,则物体在地面上滑行的总位移为
A.12mB.10mC.8mD.6m
14.
一轮船以一定的速度,船头垂直河岸向对岸行驶,河水匀速流动(河道是直的),如图轮船渡河通过的路径和所用时间与水流速度的关系是:()
A.水流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所用时间也越长
B.水流速度越大,则路程越短,所用时间也越短
C.水流速度越大,路程和时间均不变
D.水流速度越大,路程越长,但所用的时间不变
15.
初速度为零的下列粒子,经电压为U的同一加速电场加速后,动能最大的是
A.质子(B.α粒子(
C.钠离子(D.铝离子(
16.
(原创)图中实线为显象管电视机的主聚焦电场的等势面,数字表示电势,单位千伏(kV)。电子在a、b两点受到的电场力分别为Fa、Fb,电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分别为Epa、Epb,下列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中正确的是
A.Fa>Fb,Epa>EpbB.Fa<Fb,Epa>Epb
C.Fa>Fb,Epa<EpbD.Fa<Fb,Epa<Epb

3.多选题(共4题)

17.
(原创)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在太空中给全国青少年讲解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等知识。下列关于微重力条件(可视为完全失重)下物体运动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会有摩擦力B.胡克定律仍然成立
C.动能定理不再成立D.牛顿第二定律仍然成立
18.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顺利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升空后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任务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如图所示,已知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初始轨道为近地点距地表200 km、远地点距地表330 km的椭圆轨道,对接轨道是距地表343 km的圆轨道.下列关于神舟十号飞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射速度必须大于7.9 km/s
B.在对接轨道上运行速度小于7.9 km/s
C.在初始轨道上的近地点速度大于在远地点的速度
D.在初始轨道上的周期大于在对接轨道上的周期
19.
(原创)一辆汽车在平直的水泥路面上匀速行驶,t0时刻突然进入一长段平直的煤渣路面。已知汽车在煤渣路面上行驶时的阻力大于在水泥路面上行驶的阻力。若该汽车牵引力功率恒定,则下列描述该汽车速度v、加速度a、阻力的功率Pf和牵引力F四个物理量的大小随时间变化趋势中正确的有
20.
等量正点电荷Q固定在如图所示的菱形长对角线两端,a、b为该菱形的短对角线端点,O为两对角线交点。下列措施中能让a点的电场强度等于零的有
A.在O点固定点电荷-Q/4B.在O点固定点电荷-4Q
C.在b点固定点电荷-QD.在b点固定点电荷+Q

4.解答题(共4题)

21.
如图所示,小车连同其固定支架的总质量为M=3m,支架右端通过长为L的不可伸长的轻绳悬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轻绳可绕结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车和小球整体以速度向右匀速行驶。突然,小车因撞到正前方固定障碍物,速度立即变为零,小球以v0为初速度开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恰好为零。已知在此过程中,小车一直未动,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瞬间,轻绳上的拉力大小;
(2)小球第一次到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
(3)小球从最低点到第一次到达最高点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
22.
(原创)如图所示,粗糙程度均匀的固定绝缘平板下方O点有一电荷量为+Q的固定点电荷。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滑块以初速度v0从P点冲上平板,到达K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O、P相距L,连线水平,与平板夹角为。O、P、K三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O、K相距也为L,重力加速度为g,静电力常量为k,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小滑块初速度满足条件

(1)若小滑块刚冲上P点瞬间加速度为零,求小滑块与平板间滑动摩擦系数;
(2)求从P点冲到K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小滑块做的功;
(3)满足(1)的情况下,小滑块到K点后能否向下滑动?若能,给出理由并求出其滑到P点时的速度;若不能,给出理由并求出其在K点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
23.
(原创)据华龙网报道,2010年6月21日重庆236路公交车经过沙坪坝区天马路斜坡时,刹车突然失灵,该路段坡度超过30度,直冲下去将会撞到更多的车辆和路人,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下,驾驶员欧师傅让车紧贴旁边隔离墙行驶,在摩擦100多米隔离墙后,撞到一个建筑堆后车终于停了。幸运的是,车上20多名乘客都没有受伤。
设事发时,公交车的总质量为1.2×104kg,与隔离墙摩擦时的初速度为9m/s,事发路段的倾角为30度,车辆在与隔离墙摩擦100m后以1m/s的末速度与建筑堆相撞。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该公交车与隔离墙摩擦的过程中
(1)合外力对公交车做的功;
(2)公交车机械能的变化量。
24.
平行正对极板A、B间电压为U0,两极板中心处均开有小孔.平行正对极板C、D长均为L,板间距离为d,与A、B垂直放置,B板中心小孔到C、D两极板距离相等.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从A板中心小孔处无初速飘入A、B板间,其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恰好从D板的边沿飞出.该粒子所受重力忽略不计,板间电场视为匀强电场.

(1)指出A、B、C、D四个极板中带正电的两个极板;
(2)求出粒子离开B板中心小孔时的速度大小;
(3)求出C、D两极板间的电压.

5.实验题(共2题)

25.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1)图中所示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应该配备4﹣6V的_____(填“交流”或“直流”)电源.
(2)实验中为了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可将木板的_____(填“左”或“右”)端垫起适当的高度.
(3)实验中通过改变橡皮筋的_____(填“长度”或“条数”)改变功的值.
(4)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以功W为纵坐标,以_____(填“v”、“v2”或“”)为横坐标做出的图线最接近一条倾斜的直线.
26.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桌面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

(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该装置中轨道必须尽可能光滑
B.该装置中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C.该实验中必须测量钢球的质量
D.该实验中钢球也可换成密度很小的塑料球
(2)该实验验证钢球在下列哪段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________
A.在轨道上运动阶段    B.平抛运动阶段   C.从释放到着地的整个运动阶段
(3)若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_______(用H、h表示)。
(4)实际测得的s2总是比(3)中理论值_______。(填“大”或“小”)
(5)写出一条造成(4)中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单选题:(4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