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沿直线单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
B.路程为零时位移一定为零;位移为零时路程不一定为零 |
C.速度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
D.速度大小不变的物体,其加速度必定不变 |
2.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放有截面为1/4圆周的柱状物体A,A与光滑墙面之间放一光滑的圆柱形物体B,对A施加一水平向左的力F,整个装置保持静止.若将A的位置向左移动稍许,整个装置仍保持平衡,则( )


A.B对A的作用力减小 | B.墙对B的作用力增大 |
C.地面对A的支持力减小 | D.水平外力F增大 |
3.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台秤上,用跨过定滑轮的绳子将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处放下,不考虑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当物体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a<g)时,台秤的读数为( )


A.(M﹣m)g+ma | B.(M+m)g﹣ma | C.(M﹣m)g | D.(M﹣m)g﹣ma |
4.
如右图所示,质量m的球与弹簧Ⅰ和水平细线Ⅱ相连,Ⅰ、Ⅱ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 P、Q。球静止时,Ⅰ中拉力大小T1,Ⅱ中拉力大小T2,当仅剪断Ⅰ、Ⅱ中的一根的瞬间,球的加速度ɑ应是( )


A.若断Ⅰ,则![]() |
B.若断Ⅰ,则![]() |
C.若断Ⅱ,则![]() |
D.若断Ⅱ,则a=g,方向竖直向下 |
5.
如图所示是某商场安装的智能化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顾客始终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 顾客受到的支持力总是大于重力
C. 扶梯对顾客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上方,再竖直向上
D. 扶梯对顾客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上

A. 顾客始终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 顾客受到的支持力总是大于重力
C. 扶梯对顾客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上方,再竖直向上
D. 扶梯对顾客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上
6.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斜面A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B与斜面间无摩擦.在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下,A与B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者无相对滑动.已知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B的质量为m,则它们的加速度a及推力F的大小为( )


A.a=gsin θ,F=(M+m)g(μ+sin θ) |
B.a=gcos θ,F=(M+m)gcos θ |
C.a=gtan θ,F=(M+m)g(μ+tan θ) |
D.a=gcot θ,F=μ(M+m)g |
2.选择题- (共1题)
7.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由此可以推断“八股取士”( )
①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②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多选题- (共5题)
8.
某人在t=0时刻开始观察一个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现只测出该质点在第3s内和第7s内的位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求出任意一秒内的位移 |
B.不能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
C.能求出第3s末到第7s末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
D.能求出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
9.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t=0时两物体相距1.5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一定相遇两次 |
B.甲、乙两物体可能相遇一次 |
C.若t=1 s时两物体相遇,则t=3 s时两物体将再次相遇 |
D.t=2 s时两物体相遇 |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面B上,现用大小均为F,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推A和B,它们均静止不动,则( )


A.A与B之间不一定存在摩擦力 |
B.B与地之间可能存在摩擦力 |
C.B对A的支持力一定大于mg |
D.地面对B的支持力的大小一定等于(M+m)g |
12.
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物块的质量mA=2kg,B物块的质量mB=3kg,A与B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现对A或对B施加一水平外力F,使A、B相对静止一起沿水平地面运动,重力加速度g=10m/s2,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A时,则其最小值为8N |
B.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A时,则其最大值为10N |
C.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B时,则其最小值为13N |
D.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B时,则其最大值为25N |
4.解答题- (共3题)
13.
如图所示,一长L=16m的水平传送带,以v=10m/s的速率匀速顺时针转动。将一质量为m=1kg的物块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左端,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10m/s2)求

(1)物块在传送带上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
(2)若该传送带装成与水平地面成θ=37°倾角,以同样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该物块无初速度地放上传送带顶端,分析并求出物体从传送带上端运动到下端的时间。

(1)物块在传送带上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
(2)若该传送带装成与水平地面成θ=37°倾角,以同样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该物块无初速度地放上传送带顶端,分析并求出物体从传送带上端运动到下端的时间。
14.
如图,倾角为37°、足够长的斜面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小木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外力F作用下,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向上作匀加速运动,前进了4.0m到达B点时,速度为8m/s.已知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木块质量m=1kg.g取10m/s2,sin37°=0.6,cos37°=0.8.

(1)小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木块所受的外力F多大?

(1)小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木块所受的外力F多大?
15.
如图所示,有一长度L=5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板上右端放一质量m=2kg的物块,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木板的质量为M=16kg,现在木板的右端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物块视为质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m/s2。

(1)要使物体与长木板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拉力的最大值Fmax;
(2)要使物体2s内从长木板上滑下,求拉力的最小值Fmin。
(3)如果把作用力F变为F=144N只作用t=1s后撤去,问物块能否从木板滑落?

(1)要使物体与长木板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拉力的最大值Fmax;
(2)要使物体2s内从长木板上滑下,求拉力的最小值Fmin。
(3)如果把作用力F变为F=144N只作用t=1s后撤去,问物块能否从木板滑落?
5.实验题- (共2题)
16.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组成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所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都是30 g. 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在坐标系中作出弹簧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线.(弹簧认为是轻弹簧,弹力始终未超出弹性限度,取g=10 m/s2)


(1)由图线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N/m.原长__________cm。(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中的(____)


(1)由图线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N/m.原长__________cm。(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中的(____)

17.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 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实际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拉力______砝码和盘的总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________的条件。
(2)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
,
,
,
,
,
.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
=_________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丙所示的 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夹角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 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实际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拉力______砝码和盘的总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________的条件。
(2)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










(3) 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丙所示的 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夹角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5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