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972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3

1.单选题(共8题)

1.
已知长为L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1/3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
A.L/3B.L/3C.L/6D.L/9
2.
如图所示,用绳系一个物体绕过定滑轮,绳的一端在位置1、2、3时,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绳对滑轮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N1,设物体始终静止,则(  )
A.
B.
C.
D.
3.
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沿斜面向上
C.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沿斜面向上
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4.
如图所示,两车厢的质量相同,其中一个车厢内有一人拉动绳子使两车厢相互靠近,若不计绳子质量及车厢与轨道间的摩擦,下列对于哪个车厢里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  )
A.绳子的拉力较大的那一端车厢里有人
B.先开始运动的车厢里有人
C.后到达两车中点的车厢里有人
D.不去称量质量无法确定哪个车厢有人
5.
物体A、B、C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mC,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μC,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分别拉物体A、B、C,所得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A、B两直线平行,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 mA<mB<mC    B. mA=mB<mC
C. μABC    D. μA<μBC
6.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材料物体组成的连接体在斜面上向上运动,当作用力F一定时,m2所受绳的拉力()
A.与θ有关
B.与斜面动摩擦因数有关
C.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
D.FT,仅与两物体质量有关
7.
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用固定在墙上的水平弹簧支撑,小球与弹簧不粘连,平衡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如图所示(已知cos 53°=0.6,sin 53°=0.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mg
B.小球静止时细绳的拉力大小为mg
C.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
D.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
8.
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粗糙板上随板一起在竖直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且板始终保持水平,位置Ⅰ、Ⅱ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位置Ⅰ、Ⅱ受到的弹力都大于重力
B.物体在位置Ⅰ、Ⅱ受到的弹力都小于重力
C.物体在位置Ⅰ受到的弹力小于重力,位置Ⅱ时受到的弹力大于重力
D.物体在位置Ⅰ受到的弹力大于重力,位置Ⅱ时受到的弹力小于重力

2.选择题(共6题)

9.

下图为我国四省区2000年至2010年人口变动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pC(g),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将容器容积缩小到原来的 {#mathml#}12{#/mathml#} ,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的浓度变为原平衡时的1.9倍.若压缩过程中温度恒定,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1.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pC(g),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将容器容积缩小到原来的 {#mathml#}12{#/mathml#} ,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的浓度变为原平衡时的1.9倍.若压缩过程中温度恒定,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2.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pC(g),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将容器容积缩小到原来的 {#mathml#}12{#/mathml#} ,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的浓度变为原平衡时的1.9倍.若压缩过程中温度恒定,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3.19世纪末,晋商创造了“身股”概念,即财东允许掌柜(经理人)等重要伙计以人力充顶股份,并参与分红。二战后,西方国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这种制度(    )
14.19世纪末,晋商创造了“身股”概念,即财东允许掌柜(经理人)等重要伙计以人力充顶股份,并参与分红。二战后,西方国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这种制度(    )

3.多选题(共8题)

15.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1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x,它中间位置x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1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A.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1>v2
B.物体做匀减速运动,v1>v2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
D.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1<v2
16.
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为2 s末和6 s 末
C.2 s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
D.乙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
17.
光滑斜面AE被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vCvDvE=1∶∶2
B.物体从AE的平均速度=vB
C.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tD
D.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D=vDvC=vEvD
18.
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2s内和第3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
B.第2s内和第3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第3s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D.第2s内加速度大小大于第3s内加速度的大小
19.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减速,不可能使物体加速
B.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加速,不可能使物体减速
C.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既可能使物体减速,也可能使物体加速
D.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既可能使物体加速,也可能使物体减速
20.
一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固定于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加速度为a,如图6所示,在物体始终相对于斜面静止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
B.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大
C.当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
D.当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小
21.
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推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计算出( )
A.物体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所施加的最小外力
D.加速度为6 m/s2时物体的速度
22.
“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由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中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点是人所能到达的最低点,B点是人静止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人从P点落下到最低点C的过程中
A.人在PA段做自由落体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B.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失重状态
C.在BC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失重状态
D.在C点,人的速度为0,其加速度为0

4.解答题(共2题)

23.
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37°,物体A的质量为2kg,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若要使A在斜面上静止,物体B质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g取10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24.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夹角θ=37°,从AB长度为29 m,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

5.实验题(共2题)

25.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
A.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
B.在其中一根细线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步骤B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上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C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乙所示,小心调整BC的位置,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那么图乙中=________.
26.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12.0、14.0、16.0、18.0,则打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 打两点的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不变;得到多组数据后他应描给的图象是__________(填还是)

(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图象,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选择题:(6道)

    多选题:(8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