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高一期末物理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9697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单选题(共5题)

1.
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A.质量B.速率C.加速度D.动摩擦因数
2.
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分力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成角,分力的大小为.则(    )
A.的大小是唯一的B.的方向是唯一的
C.有两个可能的方向D.可取任意方向
3.
如图所示,粗糙的斜面体M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块m恰好能匀速下滑,斜面体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用沿斜面向下的力F推动物块,使物块加速下滑,斜面体仍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2;若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推动物块,使物块减速下滑,斜面体还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3.则()
A.F2>F3>F1B.F3>F2>F1C.F1=F2=F3D.F2>F1>F3
4.
如图所示,一倾斜木板上放一质量为m物体,当板的倾角θ逐渐增大时,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所受()
A.重力变大B.支持力变大C.摩擦力变大D.合外力变大
5.
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举例如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与空气的密度ρ、压强P有关.下列速度表达式中,k为比例系数,无单位,则这四个表达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B.C.D.

2.选择题(共2题)

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
7.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

3.解答题(共3题)

8.
如图为孩子游戏比赛过程中的物理模型.倾角为37°的斜面AB长为1.5m,距斜面底端B处6.5m的C点右方有一水池.质量为1.0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静置于斜面顶端A,物体与斜面、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现对物体施加一平行斜面向下的拉力F1=1.0N,物体到达水平地面后,拉力变为F2=7.0N,方向水平向右.

(物体由斜面底端转入水平面前后速度大小不变,g取l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到达斜面底端B时的速度大小及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2)为使物体不掉入水池,F2的最长作用时间是多少?
9.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其加速度a=0.5m/s2.某时刻的速度v0=2m/s,从这一时刻开始计时,求:
(1)t=2s时小球速度v的大小;
(2)2s内小球通过的距离.
10.
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km的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

(1)若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至1.5km高度处所需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
(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高速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可近似表示为Ffkv2,其中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所示,若该运动员和所带装备的总质量m=100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4.实验题(共1题)

11.
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该同学在实验前准备了图1中所示的实验装置及下列辅助器材,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填代号).
A.交流电源、导线 B.天平(含配套砝码)
C.秒表 D.刻度尺
(2)设盘和重物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盘和重物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填写所选选项的序号).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盘和重物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右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盘和重物,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右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盘和重物,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3)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A.M=2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 g、40g、60g、80g、100g、120g
(4)图2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x3、x4、x5、x6.已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关于小车的加速度a的计算方法,产生误差较小的算法是
A.
B.
C.
D.
(5)用图2所表示的数据,表示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
(6)在验证“质量一定,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时,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3所示的a﹣F图象,其中图线不过原点并在末端发生了弯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A.木板右端垫起的高度过小(即平衡摩擦力不足)
B.木板右端垫起的高度过大(即平衡摩擦力过度)
C.盘和重物的总质量m远小于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即m<<M)
D.盘和重物的总质量m不远小于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2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