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1.
如图所示,甲、乙两船在同一条河流中同时开始渡河,M、N分别是甲、乙两船的出发点,两船头与河岸均成α角,甲船船头恰好对准N点的正对岸P点,经过一段时间乙船恰好到达P点,如果划船速度大小相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船也能到达正对岸 | B.乙渡河的时间一定较短 |
C.渡河过程中两船不会相遇 | D.两船相遇在NP直线上 |
2.
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的受力情况一定变化 |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C.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
D.物体做曲线运动,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
3.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个斜面,从斜面顶端向右平抛一个小球,当初速庋为
时,小球恰好落到斜面底端,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现用不同的初速度
从该斜面顶端向右平抛该小球,以下哪个图像能正确表示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随初速度
变化的关系( )






A.![]() | B.![]() |
C.![]() | D.![]() |
4.
如图所示,用手握着细绳的一端在水平桌面上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圆心为O,角速度为ω,细绳长为L,质量忽略不计,运动过程中细绳始终与绳端轨迹相切,在细绳的另外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恰好做以O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小球和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将做变速圆周运动 |
B.小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C.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ω(r+L) |
D.细绳拉力为mω2![]() |
5.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出的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13年1月19日揭晓,“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和“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分别排在第一、第二。若地球半径为R,把地球看做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引力为零。“蛟龙”下潜深度为d。天宫一号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蛟龙”号所在处与“天官一号”所在处的加速度之比为
A.![]() | B.![]() |
C.![]() | D.![]() |
6.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卫星由地面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多次变轨最终进入距离月球表面100公里,周期为118分钟的工作轨道,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如图所示,已知万有引力常数为G,则( )


A.卫星在轨道Ⅲ上的运动速度比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 |
B.卫星在轨道Ⅲ上经过P点的速度比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时小 |
C.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Ⅰ上长 |
D.卫星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 |
2.多选题- (共3题)
7.
如图,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乙的宽度足够大,速度为v1。工件从滑上传送带乙至二者相对静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考系,工件做类平抛运动
B. 以乙为参考系,工件在乙上滑动的轨迹是直线
C. 工件在乙上滑动时,受到乙的摩擦力方向不变
D. 工件沿垂直于乙的速度减小为0时,工件的速度等于v1

A. 以地面为参考系,工件做类平抛运动
B. 以乙为参考系,工件在乙上滑动的轨迹是直线
C. 工件在乙上滑动时,受到乙的摩擦力方向不变
D. 工件沿垂直于乙的速度减小为0时,工件的速度等于v1
8.
如图所示,一个3/4圆弧形光滑圆管轨道ABC,放置在竖直平面内,轨道半径为R,在A点与水平地面AD相接,地面与圆心O等高,MN 是放在水平地面上长为3R、厚度不计的减振垫,左端M正好位于A点.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从A处管口正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可看作质点,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使球能从C点射出后能打到垫子上,则球经过C点时的速度至少为![]() |
B.要使球能从C点射出后能打到垫子上,则球经过C点时的速度至少为![]() |
C.若球从C点射出后恰好能打到垫子的M端,则球经过C点时对管的作用力大小为mg/2 ,方向向下 |
D.要使球能通过C点落到垫子上,球离A点的最大高度是5R |
9.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升空;该卫星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的周期为T,最终在月球表面上实现软着陆;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引力常量为G,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
B.月球的质量为![]() |
C.“嫦娥三号”绕月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为![]() |
D.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
3.填空题- (共1题)
10.
图1是“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图,通过描点画出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

图2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画出的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O为平抛的起点,在轨迹上任取三点A、B、C,测得A、B两点竖直坐标y1为5.0cm、y2为45.0cm,A、B两点水平间距△x为40.0cm.则平抛小球的初速度v0为_____m/s,若C点的竖直坐标y3为60.0cm,则小球在C点的速度vC为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g取10m/s2).

图2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画出的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O为平抛的起点,在轨迹上任取三点A、B、C,测得A、B两点竖直坐标y1为5.0cm、y2为45.0cm,A、B两点水平间距△x为40.0cm.则平抛小球的初速度v0为_____m/s,若C点的竖直坐标y3为60.0cm,则小球在C点的速度vC为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g取10m/s2).
4.解答题- (共2题)
11.
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的质量为m=0.5kg,完全相同的木板BC的长度均为L=2m,质量为M=1.0kg,物块A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设物体与木板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现给物块A一个初速度v0,物块在木板B上向右运动,要想使物块A能滑上木板C但又不能从C上滑下来,求初速度v0的取值范围(计算结果可保留根号)


12.
如图所示,一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重合,离地面的高度等于地球的半径R0,该卫星不断地向地球发射微波信号.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2)设地球自转周期为T0,该卫星绕地球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则在赤道上的任意一点能连续接收到该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的时间是多少?(图中A1、B1为开始接收到信号时,卫星与接收点的位置关系)

(1)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2)设地球自转周期为T0,该卫星绕地球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则在赤道上的任意一点能连续接收到该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的时间是多少?(图中A1、B1为开始接收到信号时,卫星与接收点的位置关系)
5.实验题- (共1题)
13.
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将固定有斜槽的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实验前要检查木板是否水平,请简述你的检查方法: ;
(2)关于这个实验,①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 ;
A.秒表
B.坐标纸
C.天平
D.弹簧秤
E.重垂线
②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
A.安装斜槽时,斜槽末端切线方向不水平
B.确定Oy轴时,没有用重锤线
C.斜槽不是绝对光滑的,有一定摩擦
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做计算的点离原点O较近
③某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与可看做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P球落地时正好能与Q球相遇发生碰撞,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

(1)实验时将固定有斜槽的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实验前要检查木板是否水平,请简述你的检查方法: ;
(2)关于这个实验,①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 ;
A.秒表
B.坐标纸
C.天平
D.弹簧秤
E.重垂线
②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
A.安装斜槽时,斜槽末端切线方向不水平
B.确定Oy轴时,没有用重锤线
C.斜槽不是绝对光滑的,有一定摩擦
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做计算的点离原点O较近
③某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与可看做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P球落地时正好能与Q球相遇发生碰撞,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多选题:(3道)
填空题:(1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