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950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0

1.单选题(共5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时,速度肯定不为零
B.物体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时,加速度可能为零
C.物体速度增加,加速度一定越大
D.加速度越小,速度一定越小
2.
某质点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 )
A.t=1s时,离原点最远
B.第2s内和第3s内加速度方向相反
C.t=2s时,离原点最远
D.在第4s时,加速度为负
3.
一辆汽车从车站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开出一段时间后,司机发现有一位乘客未上车,急忙制动,车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下,共用10 s,前进了30 m,则在此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是(   )
A.1 m/sB.1.5 m/sC.3 m/sD.6m/s
4.
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D.同一物体在地球各处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不同
5.
如图所示,物体M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水平力的作用,F1=4 N,F2=8 N,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水平力F1增加5 N,则    (  )
A.物体M仍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M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左
C.物体M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右
D.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等于5 N

2.多选题(共4题)

6.
(多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t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C.伽利略为了探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这运用了类比法
D.在推导匀变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
7.
甲、乙两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行使,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忽略汽车在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C.在前4小时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D.运动中两车相距最远
8.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0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先后通过a、b、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由O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
B.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C.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D.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9.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着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只能受滑动摩擦力作用
B.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C.握在手中的瓶子握得越紧越不容易滑落下来是因为握得越紧静摩擦力越大
D.无论滑动摩擦还是静摩擦力,都可以具有动力作用

3.解答题(共4题)

10.
相同的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颗,连续释放了好几颗后,对斜面上正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所示(所有小球均在斜面上).现测得AB=15 cm,BC=20 cm,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求:

(1) 各球加速度的大小;
(2) 拍片时,A球上方正运动的球有几颗.
11.
从20m高的平台边缘有一小球A自由落下,此时恰有一小球B在A球下方从地面上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2).求:
(1)小球B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两球在空中相遇。
12.
向东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6s末到第8s末运动了20m,第12s末到第14s末运动了8m。求:
(1)汽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2)汽车前20s的位移.
13.
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速度均为v0=30m/s,距离s0=100m,t=0时刻甲车遇紧急情况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求:

(1)3s末甲、乙两车间的距离;
(2)通过计算说明两车在3s~9s内会不会相撞?

4.实验题(共2题)

14.
如图为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得到的纸带,从中确定五个计数点,量得d1=8.00 cm,d2=17.99 cm,d3=30.00 cm,d4=44.01 cm。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vC=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vE=________ m/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的长度x,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钩码个数
1
2
3
4
5
弹力F/N
1.0
2.0
3.0
4.0
5.0
弹簧的长度x/cm
7.0
9.0
11.0
13.0
15.0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作出F-x图线__________;

(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___N/m;
(3)图线与x轴的交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数值_________L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