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厦门与金门岛实现三通后,航程约l8. 5 km,如图所示,一艘“鼓浪屿号”客船,早上8:00从厦门码头出发,经40 分钟的航行,8 :40到达金门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8:40 是指时间 |
B.8:40 是指时刻 |
C.该客船位移大小为18.5 km |
D.研究该客船的航线长度时,因船比较大,不可以将它看成质点 |
2.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表物体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 当At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适用了建立物理模型法 |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问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探究运用了理想实验法 |
D.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探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
3.
如图所示,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一把2 m长木条由静止从距 A点5 m高处脱落。 不计空气阻力, g取10m/s2,则整根木条通过 A点的时间约为( )
A.0.1s | B.0.2s | C.1.0s | D.l.2s |
4.
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从半球形容器最低点缓慢移近最高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N,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F缓慢增大 |
B.F缓慢减小 |
C.FN缓慢减小 |
D.FN大小保持不变 |
5.
伽利略利用如图( a)所示的斜面实验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利用如图( b)所示的斜面实验探究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 a)中必须使用光滑斜面进行实验 |
B.图( b)是光滑斜面情况下的推理结果 |
C.从图( a)中实验测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
D.从图( b)中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
6.
在某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小娟同学以背越式成功地跳过了1.78米的高度 。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娟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g |
B.起跳时小娼对地面的压力小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
C.起跳时小娟对地面的压力小于她的重力 |
D.小娟在空中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
7.
下列关于単位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
B.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质量、时间三个物理量被选作力学的基本物理量 |
C.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
D.国际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単位组成 |
2.多选题- (共4题)
8.
物体 a、b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它们运动图线相交于一点 P,虚线为曲线上过 P点的切线,该切线交时间轴于 t=" 1.5" s处, 则


A.a物体的速度是7.5m/s |
B.b物体在4 s末的速度为l6m/s |
C.在0-4 s内,,a物体的速度大于b物体的平均速度 |
D.在0-4 s内, a物体的位移等于b物体的位移 |
9.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 M、m,,的两个物体(M> m) ,它们与水平面的摩擦因数都为µ,现用轻质弹簧連接一起,两物体间距离为x,当两物体在最小距离x1与最大距离x2之间,均能保持静止状态 。已知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


A.当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最小值x1和最大值x2时,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 |
B.若µ、m不变,M越大,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x2就越大 |
C.当两物体之同距离最大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x2)/2 |
D.当商物体之间的距离x 满足x1<x <x2时,质量为M的物体可能受到地面施加的摩擦力作用 |
10.
如图所示,下端固定的竖直轻弹簧上连接着质量为 m的小球A,在竖直向下力F作用下, 弹簧被压缩到B点(弹簧弹性限度内) ,小球静止,此时力 F="2" mg。现突然撒去力F, 小球将向上弾起直至速度为零,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球在上升的过程中( )


A.小球先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 |
B.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 小球速度最大 |
C.撒去力F瞬间, 小球加速度大小为2 g |
D.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 |
11.
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谐号动车组是由动车和拖车编组而成,提供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提供动力的车厢叫拖车.假设动车组各车厢质量均相等,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同,动车组在水平直轨道上运行过程中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某列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其中第1、5节车厢为动车,其余为拖车,则该动车组( )

A. 启动时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B. 做匀加速运动时,第5、6节与第6、7节车厢间的作用力之比为3∶2
C. 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成正比
D. 与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最大速度之比为1∶2

A. 启动时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B. 做匀加速运动时,第5、6节与第6、7节车厢间的作用力之比为3∶2
C. 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成正比
D. 与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最大速度之比为1∶2
3.解答题- (共4题)
12.
一滑块从长度为1.25米的斜面顶端下滑,某同学测出了滑块从斜面下滑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绘制出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滑块从斜面滑下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滑块从斜面顶端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
(3)滑块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 。

(1)滑块从斜面滑下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滑块从斜面顶端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
(3)滑块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 。
13.
如图所示,轻绳連接着两个红灯笼 A、B,在水平风力作用下保持静止,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30°,设每个红灯笼的质量均为 m="0.5" kg, g取10m/s2 ;求:

(1)轻绳对红灯笼 B的拉力T大小;
(2)水平风力 F大小。

(1)轻绳对红灯笼 B的拉力T大小;
(2)水平风力 F大小。
14.
如图所示,一块薄木板长为 L="2" m、质量为 m="1" kg(质量分布均匀)置于倾角为θ=37°的粗糙台面上,它与合面动摩擦因数为µ=
;已知薄木板有
露于台面外側,,现施加一平行于台面向下的恒力F=2N的作用,使木板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重力加速度取g=l0m/s2,sin37°="0.6," cos37°=0.8)求:

(1)薄木板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恒力一直作用于木板上,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脱离台面 。



(1)薄木板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恒力一直作用于木板上,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脱离台面 。
15.
如图,水平面地面上一长木板质量M="1" kg,长度
,一质量m="2" kg的物块置于木板的左端,物块与木板问动摩擦因数
,木板地面问动摩擦因数
。木板及物块处于静止状态,物块可视为质点。 现对物块 m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 。(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取 ,g=10m/s2 ; )求:

(1)若拉力F="l0." 5 N,物块与木板一起匀加速运动,求物块m所受摩擦力大小;
(2)若拉力F="l4" N,要使物块从木板右端滑出,求拉力 F作用至少多长时间。




(1)若拉力F="l0." 5 N,物块与木板一起匀加速运动,求物块m所受摩擦力大小;
(2)若拉力F="l4" N,要使物块从木板右端滑出,求拉力 F作用至少多长时间。
4.实验题- (共2题)
16.
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用甲、乙两把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的情形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弹簧测力计乙的读数为______N;已知弹簧测力计乙的弹簧伸长量为5.00 cm, 则该弹費的劲度系数为_____N/m;
(2)请您指出该同学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或不妥之处(写两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弹簧测力计乙的读数为______N;已知弹簧测力计乙的弹簧伸长量为5.00 cm, 则该弹費的劲度系数为_____N/m;
(2)请您指出该同学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或不妥之处(写两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如图是某同学用来研宄“小车加速度与外力关系”的实验装置,轨道上的A、B点各固定一光电门,将連接小车的细线跨过滑轮系住小的码,在C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上遮光片通过光电门A、B的避光时间分别为∆t1、∆t2,遮光片从A到B点的运动时间为t;

(1)若遮光片的宽度为d,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2)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
A.连接小车的细线要与轨道平行
B.要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C.轨道一定要保持水平
D.把所悬挂的钧码的总重量当成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可以任意添加钧码来改变拉力
(3)该同学在实验时保持轨道水平,测量多组a、F(大小为所挂钧码的总重量)值,并作出a-F关系图像,则图像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

(1)若遮光片的宽度为d,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2)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
A.连接小车的细线要与轨道平行
B.要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C.轨道一定要保持水平
D.把所悬挂的钧码的总重量当成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可以任意添加钧码来改变拉力
(3)该同学在实验时保持轨道水平,测量多组a、F(大小为所挂钧码的总重量)值,并作出a-F关系图像,则图像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