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某同学在水平地面上先向正北方向行走1.5km,再向正西方向行走2.0km,该同学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
A.3.5km、3.5km | B.2.5km、2.5km |
C.3.5km、2.5km | D.2.5km、3.5km |
2.
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先后经过A、B、C三点,已知AB和BC两段位移大小之差为△x,质点通过两段位移的速度减少量相等,大小均为△v,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A.




3.
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利用直尺估测反应时间,将直尺刻度进行了改进,以相等时间间隔在直尺上标记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制作了“反应时间测量仪”,下列四幅图中刻度线标度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书发生了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
B.用细木棍拨动浮在水中的圆木,圆木受到的弹力是由于细木棍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拉长的方向 |
D.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
7.
在图中,若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A=20 N,GB=40 N,A,B间动摩擦因数μ1=0.2,B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μ2=0.4,用力F作用在B上,使A、B匀速向右运动,A、B保持相对静止,B对A的摩擦力为fA,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fB,则( )

A. fA=4N,方向向右 B. fA=4N,方向向左
C. fB=24N,方向向左 D. fB=16N,方向向左

A. fA=4N,方向向右 B. fA=4N,方向向左
C. fB=24N,方向向左 D. fB=16N,方向向左
8.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AB、BC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A、C端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B处由铰链连接,且系统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等长的轻绳来代替轻杆,能保持平衡的是( )

A. 图中的AB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乙、丙
B. 图中的AB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丙、丁
C. 图中的BC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乙、丙、丁
D. 图中的BC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乙、丁

A. 图中的AB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乙、丙
B. 图中的AB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丙、丁
C. 图中的BC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乙、丙、丁
D. 图中的BC杆可以用轻绳代替的有甲、乙、丁
2.多选题- (共4题)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做竖直上抛运动,加速度方向先向上,后向下。 |
B.小易同学沿400米圆环形跑道一周,成绩为50.0s,则小易同学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
C.小曹同学的100m比赛的成绩是13.35s,其13.35s 指的是“时刻” |
D.小张同学在中考中的实心球成绩为10.2m,实际的位移大于10.2m。 |
10.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0~25 s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


A.汽车在10-15s处于匀速状态 |
B.汽车在从15 s末开始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
C.汽车在前10s的位移为200m |
D.汽车在第6 s末的加速度大于18 s末的加速度 |
11.
甲、乙两车在两条平行的平直车道上做直线运动,在t=0时刻,甲、乙两车并排,两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第1s末,第5s末,甲、乙两车相遇两次 |
B.第2s末,第6s末,甲、乙两车相遇两次 |
C.在t=1s时乙车的位移为10m |
D.乙车的启动加速度大小是制动加速度大小的2倍 |
3.解答题- (共4题)
13.
某质点在t="0" s时,由静止以加速度a1=1 m/s2从A点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0秒末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30 秒末时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5 s后恰好静止在B点。求:
(1)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AB间的位移的大小。
(1)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AB间的位移的大小。
15.
同一高度有A,B两个球,A球自由下落5m后,B球以12m/s的初速度竖直下抛,且抛出点足够高。(取g=10m/s2)问:
(1)B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球。
(2)到B球追上A球时,两球下落的高度为多少。
(1)B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球。
(2)到B球追上A球时,两球下落的高度为多少。
16.
运动会上4×100 m接力赛,甲、乙两运动员在直道上交接棒,已知两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均为8m/s,接力区长20m,运动员甲交棒前以最大速度8m/s 匀速运动,运动员乙位于接力区始端,起跑加速度为2m/s2.设乙起跑时,甲乙相距为s0,求:
(1)当s0=15m,甲乙交接棒时,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x;
(2)要使甲乙能在接力区完成交接,则s0的最大值。
(1)当s0=15m,甲乙交接棒时,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x;
(2)要使甲乙能在接力区完成交接,则s0的最大值。
4.实验题- (共2题)
17.
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安装好装置后进行实验,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


(1)该同学实验过程中纸带的______(填“左”或“右”)端与小车相连。
(2)关于接通电源和放手让小车运动的先后顺序,下列四种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
(3)该纸带使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的打点计时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4个点未画出,测出x1=6.96cm、x2=7.60cm、x3=8.26cm、x4=8.91cm、x5=9.58cm、x6=10.20cm则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m/s2,打下A点时,物体的速度vA=_______m/s。(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该同学实验过程中纸带的______(填“左”或“右”)端与小车相连。
(2)关于接通电源和放手让小车运动的先后顺序,下列四种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
A.先接通电源后放手 | B.接通电源和放手应同时进行 |
C.先放手后接通电源 | D.接通电源和放手的先后顺序对实验没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