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蒙古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9358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9

1.单选题(共5题)

1.
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B.加速度变小,速度一定变小
C.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D.速度变化越慢,加速度越小
2.
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向右的F1,向左的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受到的合外力为
A.10N向左B.6N向右C.2N向左D.0
3.
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4N、6N、7N,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A.17N   3NB.5N 3N
C.9N    0D.17N    0
4.
质量为m的小球系在轻绳的下端。若在小球上施加一个力F,使小球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保持静止,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则力F的最小值为( )
A.B.C.D.
5.
下面哪一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A.米、牛顿、千克B.千克、焦耳、秒
C.米、千克、秒D.米/秒2、千克、牛顿

2.选择题(共2题)

6.下列城市中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7.下列城市中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3.多选题(共4题)

8.
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  )
A.质点A前2s内的位移是1m
B.质点B第1s内的位移是2m
C.质点A、B在前8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
D.质点A、B在4s末相遇
9.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叠放着物体m,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关于m和M的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m给M向左的摩擦力
B. M给m向左的摩擦力
C. 地面对M的摩擦力向右
D. 地面对M无摩擦力作用
10.
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表示在AB两地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质量分别为mAmB的两个物体得出的加速度a与力F之间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较两地的重力加速度有gA=gBB.比较两物体的质量有mA<mB
C.比较两地的重力加速度有gA<gBD.比较两物体的质量有mA>mB
11.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有M、m两个物块,现用力F推物块m,使M、m两物块在桌上一起向右加速,则M、m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A.B.
C.若桌面的摩擦因数为μ,M、m仍向右加速,则M、m间的相互作用力为+μMgD.若桌面的摩擦因数为μ,M、m仍向右加速,则M、m间的相互作用力仍为

4.解答题(共2题)

12.
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小球用细绳拴着吊在行驶的汽车后壁上,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º。已知g = 10m/s2,sin37º=0.6,cos37º=0.8,求:

(1)汽车匀速运动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压力。
(2)当汽车以a1=2m/s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对车后壁的压力。
(3)当汽车以a2=10m/s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对车后壁的压力。
13.
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4kg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各种具体的运动情况(g取10m/s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1=40N,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2=32N,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3=44N,且保持不变。

5.实验题(共2题)

14.
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起,取若干个计数点,分别标上0、1、2、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打印点未标出),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x1=30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4=48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
15.
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

M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砝码的重力.
某一组同学先保持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来做实  验,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求出
另两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由于他们操作不当,这两组同学得到的关系图象分别如图2A和图2B所示,其原因分别是:
A:______;
B: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