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9304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2/22

1.单选题(共10题)

1.
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
A.位移B.动能C.力D.加速度
2.
如图所示,用光电计时装置可以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板的宽度为3.0cm,遮光板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11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A.0.27m/sB.27m/sC.0.037m/s D.3.7m/s
3.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11m/s,经2s速度变为5m/s,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A.3m/s2B.-3m/s2C.6m/s2D.-6m/s2
4.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某位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爱因斯坦
5.
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于1678年发现的。实际上早于他1500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教育家郑玄就提出了与胡克定律类似的观点,他在为 “量其力,有三钧”作注解时写到:“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郑玄的观点表明,在弹性限度内
A.弓的弹力与弓的形变量成正比
B.弓的弹力与弓的形变量成反比
C.弓的弹力与弓的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D.弓的弹力与弓的形变量的平方成反比
6.
如图所示,在竖直光滑墙壁上用细绳将球挂在A点,墙壁对球的支持力大小为N,细绳对球的拉力大小为T。若其他条件不变,只缩短细绳的长度,则(    )
A.N增大,T减小B.N减小,T增大
C.N增大,T增大D.N减小,T减小
7.
F = 10N,若把F分解为两个分力,则下列哪组力不可能是F的两个分力
A.10N,10NB.20N,20N
C.3N,6ND.5N,6N
8.
如图所示,将一小钢球用细线悬挂在汽车的顶部,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钢球与车厢保持相对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由此可知道(    )
A.摆线的拉力B.汽车的加速度
C.汽车的运动方向D.汽车的速率
9.
关于某个物体受到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速度一定为零
B.物体受到的合力恒定,速度一定恒定
C.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D.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10.
一雨滴从空中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落下,若雨滴下落过程中所受重力保持不变,假设空气对雨滴阻力随其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则下图所示的图像中可能正确反映雨滴整个下落过程运动情况的是(    )
A.B.
C.D.

2.选择题(共1题)

11.

若直线2mx+y+6=0与直线(m﹣3)x﹣y+7=0平行,则m的值为(  )


3.多选题(共4题)

12.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为v1,经过t时间后速度变为v2, 位移为x,则
A.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是
B.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是
C.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是
D.这段时间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一定是
13.
从水平地面竖直上抛一小石块,石块两次经过距地面15m的同一位置所用时间为2s,重力加速度g=10m/s2,不计空气阻力,则
A.石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m
B.石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0m
C.石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20m/s
D.石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m/s
14.
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4N。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撤去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可能不为0
B.若撤去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一定为0
C.若撤去F2,则木块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可能不为0
D.若撤去F2,则木块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一定为0
15.
如图所示,木块A质量为1kg,木块B的质量为2kg,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最大静摩擦力为1N,B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1,用水平力F推B,要想让A、B保持相对静止,F的大小可能是

A. 1N    B. 4N    C. 9N    D. 12N

4.填空题(共3题)

16.
本题有①、②两个小题,每位考生只需自主选做其中一个小题。
①竖直升降电梯的箱状吊舱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舱顶有一个螺钉脱落。已知吊舱高度为h,重力加速度为g,则这个螺钉从舱顶落到地板所需时间是____________。
②在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我们运用了“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研究方法。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竖直上抛运动”,可以得到其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17.
物体自由下落,经过A点时的速度是5m/s,经过B点时的速度是15m/s,g取10m/s2,则物体从A到B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s,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m。
18.
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SI)规定长度、质量、时间为三个基本量,它们的单位米(m)、千克(kg)、秒(s)为基本单位。由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我们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请你简要说明“牛顿(N)”这个导出单位的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_。

5.解答题(共1题)

19.
如图所示,一倾角θ = 37°的足够长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体以v0 = 12m/s的初速度从斜面上某点处沿斜面向上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 8.0m/s2。已知重力加速度g = 10m/s2,sin37°= 0.6,cos37°= 0.8。

(1)求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时间;
(2)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若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请分析说明,该物体运动到最高点后,是停下来还是向下运动?

6.实验题(共4题)

20.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出一个点)研究做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情况,图1所示为该同学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中的部分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点迹未画出。

为研究小车的运动,此同学用剪刀把纸带上OB、BD、DF……等各段纸带剪下,将剪下的纸带一端对齐,按顺序贴好,如图2所示。简要说明由图2怎样判断此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
21.
下图中的x1=7.05cm、x2=7.68cm、x3=8.31cm、x4=8.94cm、x5=9.57cm、x6=10.20cm,则打下点A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m/s2。(以上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2.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某同学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请你帮助他一起分析、解决.
)“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砂和桶所受的重力”是有条件的.若把实验装置设想成如图丙所示的模型:水平面上的小车,用轻绳跨过定滑轮使之与盛有砂的砂桶相连.已知小车的质量为,砂和桶的质量为,重力加速度为,不计摩擦阻力与空气的阻力.
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
②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分析说明,当满足什么条件时,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砂和桶所受的重力

)在研究的关系时,已经补偿了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它阻力.该同学以小车加速度的倒数为纵轴、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为横轴,作出图像,并做出如下判断: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验证成反比.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做出以上判断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
23.
用图1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某次实验数据,用v-t图像求小车的加速度。如图2所示,在v-t坐标系中已标出6个计数点对应的坐标点。请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线,并利用图线求出小车此次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4道)

    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