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1.
如图,两段等长轻质细线将质量分别为m、3m的小球a、b,悬挂于O 点。现在两个小球上分别加上水平方向的外力,其中作用在a球上的力大小为F1、作用在b 球上的力大小为F2,则此装置平衡时,出现了如图右所示的状态,b球刚好位于O点的正下方。则F1与F2的大小之比为


A.4:3 | B.3:4 | C.7:3 | D.3:7 |
2.
如图所示,用一把直尺可以测量反应速度。现有甲、乙两同学,甲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50 cm的直尺,乙同学把手放在零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当甲同学松开直尺,乙同学见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得到数据中有以下三组(单位: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最长 |
B.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约为2 s |
C.第二次抓住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3 m/s |
D.若某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4 s,则该直尺将可以测量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
4.
甲、乙两个质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其中质点甲以6m/s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t=3s时,甲、乙图线的斜率相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 |
B.t=3s时,乙的位置坐标为-11m |
C.图t=6s时,两车相遇 |
D.乙经过原点的速度大小为![]() |
5.
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速率v成正比,即F=-kv(k>0),且两球的比例常数k相等,如图所示为下落时两球的v—t图象。若甲球与乙球的质量分别为m1与m2,则


A.m2<m1,且甲球先抵达地面 | B.m2<m1,且乙球先抵达地面 |
C.m2>m1,且甲球先抵达地面 | D.m2>m1,且乙球先抵达地面 |
2.多选题- (共5题)
6.
一质量为0.8kg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支杆AB的下端固定在升降机上,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如图所示,已知绳的拉力为6N,g取10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升降机是静止状态,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为10N |
B.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加速度大小5m/s2,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为6![]() |
C.若升降机是静止状态,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为8N |
D.若升降机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5m/s2,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为6![]() |
7.
一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横纵截距分别为n和m,在图像所示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图为x-t图像,则物体速度始终不变 |
B.若该图为a-t图像且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则物体的最大速度为![]() |
C.若该图为a-x图像且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则物体的最大速度为![]() |
D.若该图为a-x图像且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则物体最终静止 |
8.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磁铁A、B分别位于铁质车厢的竖直面和水平面上,A、B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小车静止时,A恰好不下滑,现使小车变速运动,为保证A、B无滑动,则


A.速度可能向左,加速度不能小于(1+μ)g |
B.速度可能向右,加速度大小不能超过(1+μ)g |
C.加速度一定向左,不能超过μg |
D.加速度一定向左,可小于μg |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和“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现象都是波的反射; |
B.医生利用超声波探测病人血管中血液的流速是利用了多普勒效应 |
C.可闻声波比超声波更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是因为可闻声波的波长比超声波的波长更长 |
D.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在相隔半个周期的两个时刻,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
E.在纵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总相同 |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会上升 |
B.液体与大气相接触,表面层内分子所受其他分子的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 |
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
D.空气的相对湿度定义为水的饱和蒸汽压与相同温度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之比 |
E.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热量也能全部转化为功 |
3.解答题- (共3题)
11.
如图甲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用一水平外力F推着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沿斜面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根据图乙中所提供的信息,

求:(1) 物体的质量m;
(2)若斜面足够长,且撤去推力时物体的速度是沿斜面向上12m/s ,求撤去推力后第3s内物体的位移;
(3)若要使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所施加的最小推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求:(1) 物体的质量m;
(2)若斜面足够长,且撤去推力时物体的速度是沿斜面向上12m/s ,求撤去推力后第3s内物体的位移;
(3)若要使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所施加的最小推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12.
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一些人在驾车时也常常离不开手机。然而开车使用手机是一种分心驾驶的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如图甲所示,一辆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0=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此时车的正前方x0=63.5m处有一电动三轮车,正以v1=6m/s速度匀速行驶,而出租车司机此时正低头看手机,3.5 s后才发现危险,司机立刻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若从司机发现危险开始计时,出租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

(1)假若出租车前面没有任何物体,从出租车司机低头看手机到出租车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出租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2)通过计算判断三轮车是否被撞。若不会相撞,求二者间的最小距离。若会相撞,求从出租车刹车开始,经过多长时间二者相撞。

(1)假若出租车前面没有任何物体,从出租车司机低头看手机到出租车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出租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2)通过计算判断三轮车是否被撞。若不会相撞,求二者间的最小距离。若会相撞,求从出租车刹车开始,经过多长时间二者相撞。
13.
如图,一束水平光线透过容器射到液体内部的平面镜上的
点,已知这种液体的折射率为2。

①求这种液体的全反射临界角。
②当平面镜以过
点垂直纸面的轴转动时,为使光线能够从液体表面射出,平面镜与入射光的夹角
的取值范围应为多少?


①求这种液体的全反射临界角。
②当平面镜以过


4.实验题- (共2题)
14.
某同学从实验室里借来两个弹簧秤,在课外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实验步骤如下:用完全相同的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操作,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C,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G,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至水平,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_N(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2)由实验作出FA和FB的合力F以及拉线的方向,甲乙同学分别作出如图所示,得到的结果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甲”或“乙”);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下列解决办法可行的是_______。
A.改变弹鳘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
B减小重物G的质量
C将A更换成量程较小的弹簧测力计
D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方向

(1)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_N(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2)由实验作出FA和FB的合力F以及拉线的方向,甲乙同学分别作出如图所示,得到的结果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甲”或“乙”);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下列解决办法可行的是_______。
A.改变弹鳘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
B减小重物G的质量
C将A更换成量程较小的弹簧测力计
D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方向
15.
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甲、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为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m0为滑轮的质量,滑轮大小不计且光滑。力传感器可测出轻绳中的拉力大小。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
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甲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甲同学以力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是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A.
B.
C.
D.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
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甲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甲同学以力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是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A.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多选题:(5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