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临时代表大会表决2月17日公布的报告草案和劝告草案,中国代表颜惠庆和日本代表松冈洋右在会上进行激烈辩论,委内瑞拉、加拿大、立陶宛代表当场发言支持中国,并支持通过劝告案。最后大会进行表决,42票赞成,1票反对(日本代表所投),暹罗代表投了弃权票,大会通过了报告草案和劝告草案。日本对国际社会的主持正义恼羞成怒,日本代表在大会现场当场起立宣读日本政府反对报告书的宣言,读完后不顾最起码的外交礼节,不等翻译便退出会场并相继离开日内瓦。1933年3月27日,极度孤立中的日本政府终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蒋超群《对国际联盟调解“九一八事变”中日冲突的再认识》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某学者指出:“欧盟对文化认同的构建是文化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体化与多元化国家矛盾和民族利益的反映……它是多元与共同文化层次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这里“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的突出特点是( )
某学者指出:“欧盟对文化认同的构建是文化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体化与多元化国家矛盾和民族利益的反映……它是多元与共同文化层次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这里“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的突出特点是(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人民主权理论的理论支柱包括主权论、契约论和权力合法论。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最先提出“主权”概念及主权至上论,随后得到格劳修斯、霍布斯等人的响应,但他们的主权论都是强调“主权在君”。荷兰的斯宾诺莎开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过渡,他认为人民在订立契约时对国家只让渡了部分权利。英国的洛克从“议会主权”论入手,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最终,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将人民主权论定格。他认为人民的个人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国家由人民订立契约而形成,国家主权必须体现人民的“公意”,即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社会共同体中人们的公共利益。
——《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因此,他们都能平等地根据自己的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材料三:凡为积极公民(注:指有选举权的人)必须:生为法国人和后来变为法国人;已满25岁;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以及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1791年宪法
2.单项选择- (共10题)
A.support | B.struggle | C.rid | D.equip |
A.was taken | B.had been taken |
C.were taken | D.has been taken |
A.Through | B.Because of | C.For | D.With |
A.solving | B.solve | C.to solve | D.solved |
—I know nothing about him except that he is a doctor occupation.
A.in | B.by | C.through | D.for |
—Where do you work now?
A.work | B.worked | C.has worked | D.had worked |
—Sorry, I don’t understand he has said means.
A.all what | B.what all | C.all that | D.that all |
A.in the way what | B.the way which |
C.in the way | D.the way |
A.So great progress had he made | B.So great progress he had made |
C.Such a great progress had he made | D.Such great progress had he made |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单项选择:(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