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7278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2

1.综合题(共4题)

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材料一:由于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先进,以唐为中心,各族间的交往空前频繁,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吐蕃与唐朝更是“合同为一家”。当时有些少数民族当权者和中原王朝也不时发生摩擦,有时连年开战。不过,总体上说,唐王朝执行的是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近,并且以汉族为中心进一步交融,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唐帝国这一统的多民族的强大国家。
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近”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例唐朝与少数民族“合同为家”和“连年开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平定图一、图二所示叛乱的清朝皇帝。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清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2.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让我们一起参与进来。
(伟大的发明创造)
材料一:庆历中有布衣毕丹,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朱彧(yù)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活字印刷具有什么优点?
(2)材料二说明我国的海船从何时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何重大影响?
(光辉的科学巨著)
材料三:《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了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另附图1100多幅;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同时也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材料四:《本草钢目》和《天工开物》在世界上影响巨大,但在我国却曾遭冷遇。1596年,《本草纲目》刊印面世,李时珍之子遵照父亲要使《本草纲目》为更多人服务的遗愿,献书于朝廷,然而,明神宗看后,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天工开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明末清初即在日本广泛流传,后被译为法、德、英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但在我国却长期不传。
(3)材料三反映了《本草纲目》的哪些特点?这部巨著具有怎样的地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3.
明朝的对外交往。
(和平的使者)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诞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抗倭纪实)
材料二:威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
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
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纪事)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明确规定“凡流遇(流落他乡)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
(1)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了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有何重大作用?
(商业繁荣)
材料二: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样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人口统计)
材料三: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1920万人
康熙九年(1670年)
1939万人
乾隆八年(1743年)
15000万人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31000万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回答,你从中得出了什么感悟?

2.选择题(共16题)

5.
“宋太祖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增强了军事力量
C.分散了幸相权力
D.打击了封建贵族
6.
据史料记载,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观测”,共设立了27个观测点,其中南海观测点设在黄岩岛。当时给郭守敬下旨的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朱元璋
D.顺治帝
7.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都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上述内容主要反映了
A.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B.元朝疆域的辽阔
C.元朝社会经济遭破坏
D.汉、唐阶级矛盾尖锐
8.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主要是指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质占城稻
B.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纸币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9.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0.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11.
清代,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多愁善感为世人熟知,一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更是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1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3.
下图为朱元璋像,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B.朱元璋定都南京
C.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D.朱元璋统治期间,扩大了丞相的权力
14.
下列有关明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5.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说螳螂正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如果把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
A.辽
B.金
C.元
D.清
16.
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C.君主专制的强化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17.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导致国家闭塞,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①
B.②
C.③
D.④
18.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接受汉族文化
B.发展海外贸易
C.巩固东南海防
D.鼓励官员进谏
19.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20.
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瓦肆”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