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7278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3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城市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是适应中下阶层百姓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基本上能满足这一阶层人们的趣味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

——中华书局

(1)材料反映了勾栏瓦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661~1766年耕地面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2)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迫切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控制了印度等地:以后,更加垂涎富饶的中国,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而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文明的冲撞中,此消彼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一一材料二、三摘自于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

(3)材料三中“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从唐来元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指出材料中”他们把城外文化带人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另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的远航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担心凤浪里,心怀击稱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望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4)为什么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5)综合上述材料。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基于此。全班历史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探究。
探究一:宋元民族融合的情况
(1)元朝统一全国前。我国北方曾经出现过辽、西夏、金三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2)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关系怎样?你如何看待这种关系?
探究二: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状况
(3)北宋时期印刷术较以前有了重大突破,做出此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印刷术的发明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有什么重要意义?
(4)元朝的戏剧空前发达,你印象最深的戏剧作品是什么
探究三:宋元民族融合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5)你认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2.简答题(共1题)

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回答:
(1)一举灭亡陈朝。结束分裂。使南北重归统一的皇帝是?结束唐末以来蕃镇割据局面的皇帝是?
(2)明清时期,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请列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3)民族团结是国家统。的前提和基础。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请问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的?

3.选择题(共18题)

5.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郑和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6.
下述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靖康之难”
②“宋夏和议”
③“陈桥兵变”
①“杯酒释兵权”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①①②
D.②①③④
7.
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地方势力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
这副“瓦内说书”诗配画,主要出现在下面哪个城市中?
A.北宋的汴京
B.唐朝的长安
C.元朝的大都
D.明朝的应天
9.
由宋代张择端创作,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可作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长卷风俗画是
A.《清明上河图》
B.《秋郊饮马图》
C.《村童闹学图》
D.《女史箴图》
10.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11.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A.泉州B.广州C.温州D.明州
12.如图所示是一个三棱台ABC-A1B1C1,试用两个平面把这个三棱台分成三部分,使每一部分都是一个三棱锥.


13.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册封达赖、班禅
14.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主要原因是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
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15.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被誉为中国文化“国粹”的是
A.
B.
C.
D.
16.
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下列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
17.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了
A.君主专制制度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8.
据史料记载,凡有紧急事务,雍正则命(张)廷玉立刻入宫,自己口授大意,张廷玉则于御前伏地书写,或是隔着门帘在案几书写,文稿书写完毕即呈雍正预览,随即颁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上述材料反映出军机处实质上
A.是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B.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文稿
C.军机大臣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
D.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9.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淸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知识分子
B.维护集权统治
C.提倡尊孔读经
D.严禁文化交流了维护其集权统治
20.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21.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 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D.《资治通鉴》
22.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