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城市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是适应中下阶层百姓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基本上能满足这一阶层人们的趣味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边切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控制了印度等地以后,更加垂涎富饶的中国,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而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文明的冲撞中,此消彼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2)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大城市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是适应中下阶层百姓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基本上能满足这一阶层人们的趣味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
——中华书局
材料二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边切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控制了印度等地以后,更加垂涎富饶的中国,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而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文明的冲撞中,此消彼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材料二、三摘自于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
(1)材料一反映了勾栏瓦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2)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从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四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担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望未负夕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5)综合上述材料,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指出材料一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的远航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材料四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担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望未负夕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4)材料四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为什么说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5)综合上述材料,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选择题- (共24题)
3.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C.郑和下西洋 |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
12.
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13.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主要原因是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
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
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 |
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
18.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
据史料记载,凡有紧急事务,雍正则命(张)廷玉立刻入宫,自己口授大意,张廷玉则于御前伏地书写,或是隔着门帘在案几书写,文稿书写完毕即呈雍正预览,随即颁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上述材料反映出军机处实质上
A.是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B.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文稿 |
C.军机大臣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 |
D.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20.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淸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知识分子 |
B.维护集权统治 |
C.提倡尊孔读经 |
D.严禁文化交流了维护其集权统治 |
22.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
B.《天工开物》 |
C.《史记》 |
D.《资治通鉴》 |
24.
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
A. 驻藏大臣 B. 台湾府
C. 伊犁将军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A. 驻藏大臣 B. 台湾府
C. 伊犁将军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25.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