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72713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20/4/6

1.论述题(共1题)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探索中走向成功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斗中相继打出的旗帜

(1)依据所学,写出促使每个时期旗帜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
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协商,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推进国共合作。
②1937年9月,淞沪会战期间,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之时,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的游击战争。
③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将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④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战果辉煌。1941年初,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进行斗争,坚持抗战。
⑤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抗战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
(2)***在《论联合政府》中讲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论述***的观点。
材料三 ***与邓小平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
实践
***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后,就应该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中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3年开始执行。
1953年,中国开启了农业、手工业和① 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邓1977年11月在广州接见地方干部时,让他们搞活广东经济;
1978年2月,经留四川时,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参观了深圳世贸中心大厦后,在回程的大巴上谈到:计划不等与社会主义,市场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② 的决策;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3)依据材料三,分别说出***和邓小平思考的焦点。将表格中的①②补充完整。
材料四  “数”说新中国辉煌70年

(4)依据材料四,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注意:分类归纳概括)任选一个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综合题(共1题)

2.
中外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后,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在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决然不同于封建主义的任何一种形态。百家争鸣、文艺复兴都给各自的国家、民族奠定了深厚而牢固的文化基础,从而带来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和性质上,它们都是一场文化运动,都在复兴一定的古典文化。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文艺复兴都对人性进行了一番思考,肯定了人的价值,都希望在未来社会中塑造新的人。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阅读材料一,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相同点。
材料二 文明交流的载体

(2)上图为“古代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及中国文化外传示意图”,依据图示结合所学,补充图中①②处空白。
材料三 张骞与哥伦布“张骞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
他们都开辟了“改变世界的路线”。

——翦伯赞

(3)依据材料三,仿照示例,介绍哥伦布开辟“改变世界的路线”。示例:张骞通西域介绍: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材料四 番薯的“旅行”“番薯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种,西班牙人远航出海时,正是番薯丰收的季节……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往返于中国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船舶日益增多。明清时期的闽、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对外贸易的优势政策,使得它们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同玉米相比,番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更低,适应能力更强,玉米、番薯这两种作物在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也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缓解了长期以来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供养了更多的人。番薯因其高产,除供给百姓食用之外,尚且有盈余出售,使它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4)阅读材料四,指出番薯“旅行”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分析番薯的传入给我国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选择题(共10题)

3.
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
抗美援朝胜利
中朝两国在实力上超过了美国
D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A.AB.BC.CD.D
4.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图与古代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中国文明高度发展,交相辉映。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文明成果分别是
A.《十二铜表法》、都江堰B.雅典民主政治、《论语》
C.帕特农神庙、《史记》D.《查士丁尼法典》、《伤寒杂病论》
6.
同学们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查阅了以下内容,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B.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C.中世纪的欧洲D.跨入近代社会
7.
依据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卡片中的“他”指的是
A.伯利克里B.亚历山大C.屋大维D.查理曼
8.
“6世纪时,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重大。”“回国后所起的作用重大”针对的是
A.鉴真东渡B.大化改新C.玄奘西行D.明治维新
9.
14、15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方式在欧洲出现,下列生产方式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是
①庄园经济  ②租地农场  ③重农抑商  ④手工工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0.
14—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在“人被发现”的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作品。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B.《神曲》——达·芬奇
C.《最后的晚餐》——但丁D.《蒙娜丽莎》——彼特拉克
11.
今天菲律宾的马克塔岛,有一块关于航海家麦哲伦的双面碑。碑文正面记载“当地人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麦哲伦”;碑文背面记载“麦哲伦的船队于1522年返抵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据材料可知麦哲伦
①是第一个真正到达东方印度的航海家  ②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③被杀是因为菲律宾人认为他是殖民入侵者  ④航海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
如下图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  )
A.经济前提B.精神动力C.物质条件D.政治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