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7271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5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这以后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摘自《经济发展成果述评:告别温饱不足奔向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1)材料一中的“变局”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促使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总结概括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摘自《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历届联合国大会上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票数统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图表所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率呈现怎样的趋势?
(4)中国外交经历了从近代屈辱到现代取得巨大成功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革”结束以后,采取各种措施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1976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肯定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必要性:“那种认为凡是引进先进技术就是洋奴哲学,就是爬行主义,实际上是主张闭关自守,这是对人类文明史的愚妄无知,是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恶意歪曲。”在此基础上,1977年3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了引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样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善于学习前人的好经验,吸取外国的长处,这是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的好东西,什么都要从头摸索起,那就会放慢我们一些工业技术的发展,那也是爬行主义。”很快,中央领导层就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达成共识。
邓小平说:“学习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勇于创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我国自己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为了大大加快我们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速度,必须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摘编自张旭东:《1976~1978:中共对外引进政策的恢复与突破》

(1)请指出“文革”结束的标志。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图)

(1)图所示历史事件发生之前,中美关系处于 状态。
(2)小历同学认为图传递的信息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他的看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2.选择题(共32题)

5.
1954年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7.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湖南邵阳、桃园县及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农业社办公共食堂受到群众欢迎的情况。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合作社
C.工商业供销合作社
D.人民公社
8.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设
B.香港回归祖国
C.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9.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被摧毁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0.
下图的部队是随着中国核工业和导弹事业的发展而诞生的,被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这支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A.战略导弹部队
B.水面舰艇部队
C.海军
D.空军
11.
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邓小平还称“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反面的教训”是指今后的政府工作应该
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坚持两个凡是
C.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倡导个人崇拜
12.
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4年提出
B.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C.***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13.
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
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工厂。与上述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
B.张謇兴办实业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15.
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6.
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香港、澳门回归
C.西藏地区和平解放
D.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17.
某班学生组织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同学在剧中饰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
B.黄继光
C.邱少云
D.罗盛教
18.
观察下图,厦门华垦火柴厂的改造属于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服务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20.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3.
《工人日报》曾刊发以“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为标题的新闻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4.
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    )
A. 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 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 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仆 D. 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25.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

26.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哪一个内容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的目标相同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
27.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过去购物凭票证   今日商品任意买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C.步入人民公社化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28.
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B.社公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
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30.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B. 明确了特区姓“社”不姓“资”
C.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D. 解决了人们思想认识的重大问题
31.
“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这副对联反映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32.
下图报纸中“今天”指的是

A. 1997年7月1曰
B. 1997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33.
香港、澳门回归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社会制度B.经济制度C.主权归属D.生活方式
34.
“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这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的战争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
3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 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6.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