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 说勤奋练习卷

适用年级:四年级
试卷号:71518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4

1.填空题(共5题)

1.
根据意思写词语。
1、(______________):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2、(______________):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3、(______________):指名次排在前面。
4、(______________):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2.
看拼音,写词语。
yí  biàn jǐnɡ  zhěn xí  ɡuàn jī  chǔ
(   )  (    )  (   )  ( )
yuǎn  dù  chónɡ  yánɡ jí  qǐ  zhí  zhuī  
( )    ( )
mínɡ  liè  qián  máo háo  bù  qì  něi
(   ) (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 ),课文举了( )( )这两个人因勤奋获得了成功的例子。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文中( )(人名)“手中的鲜花”是( ),( )(人名)“手中的鲜花”是( )。
4.
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滚(   )(   )熟 (   )不(   )馁 (   )起(   )追   
(   )(   )前茅 有(   )作(   ) (   )能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一比,再组词。
豪( ) 遍( ) 急( )
毫( ) 偏( ) 疾( )
惯( ) 渡( ) 枕( )
贯( ) 度( ) 忱( )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练习。
我国(著名 有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时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   豪)不气馁,(急   极)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xí  ɡuàn)( )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善   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矛)。后来他(yuǎn  dù  chónɡ  yánɡ)(   ),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   州)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印象)。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ɡēnɡ)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请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词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小题2】请在文中空白横线上填上华罗庚所说的话。
【小题3】用横线画出童第周勤奋学习的句子。
【小题4】“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____________的作用。
【小题5】童第周成功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的关于勤奋的名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息匹配(共1题)

7.
选词填空。
勤奋 奋发 振奋
1、我们学校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消息多么令人(__________)啊!
2、只有一生(__________),才能有所作为。
3、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__________)图强,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句型转换(共1题)

8.
句子练习。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填空题:(5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信息匹配:(1道)

    句型转换:(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