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请你说明M处的沙丘不会扩大的理由。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请你说明M处的沙丘不会扩大的理由。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存在差异的原因。

(2)从自然因素角度考虑,乙图中B地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存在差异的原因。

(2)从自然因素角度考虑,乙图中B地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6题)
4.
右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
【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 |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C.热带雨林 |
D.温带落叶阔叶林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
C.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
5.

【小题1】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滩涂上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小题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 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 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 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小题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茂密的森林下,有与沙漠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滩涂上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小题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 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 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 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小题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茂密的森林下,有与沙漠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小题1】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小题2】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A.过垦 | B.过牧 |
C.滥伐 | D.滥采 |
A.塔里木盆地 | B.呼伦贝尔草原 |
C.青藏高原 | D.松嫩平原 |
7.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在上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小题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培板栗的是

【小题1】在上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A.甲乙丙丁 | B.乙甲丙丁 | C.丙丁乙甲 | D.丁丙乙甲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8.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小题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小题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 | B.山脉、明确的 |
C.交通线、模糊的 | D.湖泊、模糊的 |
A.化学工业 | B.电子工业 |
C.建材工业 | D.纺织工业 |
9.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叠图分析最常用的信息技术是( )
【小题2】图示选定的区域最适合建设( )

【小题1】叠图分析最常用的信息技术是( )
A.RS | B.GPS | C.GIS | D.数字地球 |
A.大型垃圾处理场 | B.大型仓储式超市 |
C.汽车加油站 | D.水源保护区 |
10.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小题2】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 )

【小题1】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a、b、c、d | B.b、c、a、d |
C.c、d、b、a | D.c、a、b、d |
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 |
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
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
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
11.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1650~1780年该区域( )
【小题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小题1】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 B.经历了移民开垦 |
C.农业结构复杂 | D.注重生态保护 |
A.气候持续干旱 | B.大力发展畜牧业 |
C.种植业产值降低 | D.实施了退耕还林 |
12.
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
【小题2】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小题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
A.河流分布 | B.地形特征 |
C.商店布局 | D.客货流量 |
A.甲与乙 | B.甲与丁 |
C.乙与丁 | D.甲、乙、丁 |
13.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14.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小题2】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
【小题3】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 B.乙地区—水土流失 |
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
A.整体性 | B.联系性 | C.开放性 | D.差异性 |
A.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
B.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
C.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
D.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
15.
在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不尽相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小题3】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新兴技术使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大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小题1】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 |
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
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现阶段的描述 |
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的地位不断上升 |
A.原始社会阶段 | B.农业社会阶段 |
C.工业社会阶段 | D.后工业化阶段 |
①新兴技术使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大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小题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小题3】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小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 B.与自然河道一致 |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
A.地理信息系统 | B.遥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17.
下图是位于干旱地区的民勤县东湖镇正新村治沙村民利用装入沙子的编织袋构成的沙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村民构筑沙障的主要目的有( )
①削弱风力 ②增加旅游景观 ③截留水分 ④压沙造林
【小题2】沙产业是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风光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宁夏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粮食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小题1】村民构筑沙障的主要目的有( )
①削弱风力 ②增加旅游景观 ③截留水分 ④压沙造林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粮食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8.
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原始森林,该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土壤肥沃
①光合作用强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土壤肥沃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19.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