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世界工、农业生产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① ②
③ ④
(2)有人认为中国可以发展③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请你帮他说出如果要发展这种类型的农业,我国应采取或借鉴哪些措施?
(3)①地区农业的优势有哪些。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① ②
③ ④
(2)有人认为中国可以发展③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请你帮他说出如果要发展这种类型的农业,我国应采取或借鉴哪些措施?
(3)①地区农业的优势有哪些。
2.
下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2.单选题- (共22题)
3.
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小题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小题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 | B.生态环境恶化 |
C.技术人才外流 | 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
4.
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
5.
【小题2】人口老龄化现象最明显的阶段是( )
读下面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A.(1)→(2) |
B.(2)→(3) |
C.(3)→(4) |
D.(4)→(5) |
A.(1) |
B.(2) |
C.(4) |
D.(5) |
7.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空间环境的大小 |
B.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
10.
201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
11.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000、6700、5200、11000,则制约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为
【小题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我国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则三者关系为

【小题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000、6700、5200、11000,则制约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为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A.a<b<c | B.a>b>c | C.b>c>a | D.b>a>c |
12.
读“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②、③、④、⑤四个区域中④处地租高的最可能原因是
【小题2】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小题1】图中②、③、④、⑤四个区域中④处地租高的最可能原因是
A.距离市中心最近 | B.自然环境最优美 |
C.交通通达度最髙 | D.矿产资源丰富 |
A.外围商业区 | B.低级住宅区 | C.工业区 | D.中心商务区 |
13.
下图为“某干旱地区城市分布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小题2】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小题1】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 B.b | C.c | D.d |
A.土地生产力 | B.水资源 |
C.基础设施 | D.经济规模 |
14.
读下图,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的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A、B两图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
A.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B. 城市化 城市化
C.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D.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小题2】下列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有关A、B两图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
A.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B. 城市化 城市化
C.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D.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小题2】下列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城市化现象的反向运动 |
B.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 |
C.逆城市化现象使整个市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
D.大城市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是促进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15.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图说明该地区
【小题2】形成上述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

【小题1】下图说明该地区
A.城市化程度很高 |
B.城市人口是2500万 |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
D.人口密度较大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
16.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a中1~6不同工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
【小题2】关于图b所示工厂元件生产的全球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小题1】图a中1~6不同工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
A.工序上的联系 | B.地域联系 | C.信息联系 | D.技术联系 |
A.寻找最优区位 |
B.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C.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为其提供支持 |
D.加大了工业的污染 |
20.
下图为南半球某国某农场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安排周期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农场所种小麦为春小麦 |
B.该农场所种小麦为冬小麦 |
C.该农场所种小麦为秋小麦 |
D.农场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
21.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
【小题2】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小题1】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
A.原料 | B.市场 | C.动力 | D.劳动力 |
22.
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在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比较如下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小题2】假如产品销售价格相同,那么从成本构成看,该工厂应选址()

【小题1】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 B.劳动力导向型 |
C.动力导向型 | D.原料导向型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23.
该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小题2】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小题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砖瓦厂 | B.钢铁厂 | C.玻璃厂 | D.化工厂 |
A.减弱噪声 | B.绿化环境 | C.保持水土 | D.减少酸雨 |
24.
读下图,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的状况,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A、B两图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
【小题2】下列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有关A、B两图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
A.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 B.城市化 城市化 |
C.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 D.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
A.我国大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
B.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 |
C.逆城市化现象使整个市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
D.大城市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是促进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3.选择题- (共3题)
2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
①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地保存在制作的过程中。
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都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③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体的象征。
④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
⑤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
4.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