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图”和“我国某些城市的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________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直辖市中,__________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比东侧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推知,在这些地区中,我国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城市是__________。

城市 | 年平均日照时数 | 地理纬度(北纬) |
南京 | 2 182.4 | 32°04′ |
上海 | 1 986.1 | 31°12′ |
成都 | 1 211.3 | 30°40′ |
杭州 | 1 902.1 | 30°20′ |
宁波 | 2 019.7 | 29°54′ |
拉萨 | 3 005.1 | 29°43′ |
(1)①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________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直辖市中,__________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比东侧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推知,在这些地区中,我国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城市是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1题)
2.

【小题1】“蓝月亮”应属于
【小题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蓝月亮”应属于
A.行星 | B.恒星 | C.彗星 | D.卫星 |
A.地球 | B.行星 | C.恒星 | D.太阳 |
4.
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赛正向深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过程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分析下表,回答下列题。
【小题1】下列条件中火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是()
【小题2】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是因为火星()
行星 | 质量(地球为1) | 体积(地球为1) | 平均密度(g/cm3) | 公转周期 | 自转周期 | 四季更替 |
地球 | 1.00 | 1.00 | 5.52 | 1年 | 23小时56分 | 有 |
火星 | 0.11 | 0.15 | 3.96 | 1.9年 | 24小时37分 | 有 |
【小题1】下列条件中火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是()
A.重力加速度大小 | B.公转周期长短 |
C.昼夜交替周期长短 | D.表面温度高低 |
A.有生命存在 |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
C.有昼夜交替 |
D.是八大行星中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近的行星 |
6.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小题2】下列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3】太阳能量来源于
【小题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
B.绕日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
C.表面存在大气层 |
D.位置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 |
A.充足的水分 |
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
C.稳定的太阳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范围 |
D.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 |
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 | B.强劲的太阳风 |
C.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 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7.
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上图表明了太阳活动
【小题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不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小题1】上图表明了太阳活动
A.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 B.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
C.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 D.对地球极区的影响 |
A.通信部门 | B.航天部门 |
C.冶金工业部门 | D.气候研究部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