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肯•福莱特《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苏]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
请完成:
(1)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丘吉尔为何均称俄国(苏联)为“魔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
(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肯•福莱特《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苏]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
请完成:
(1)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丘吉尔为何均称俄国(苏联)为“魔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
(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格雷的评论“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材料一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格雷的评论“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贞观政要》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中国通史全编》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2.单选题- (共30题)
5.
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 B.英国和法国 | C.法国和俄国 | D.英国和德国 |
6.
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漫画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 B.英国、法国、苏联 |
C.美国、英国、苏联 | D.美国、法国、苏联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典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其根本原因是
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
B.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 |
C.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伤害 |
8.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9.
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
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
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
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
10.
观察下面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蛋糕”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 |
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事务 |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
11.
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 |
13.
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
B.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 |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
D.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
14.
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各国政府为应付群众的心理需要及缓和沉重的军备竞赛,开始宣扬签订一系列“控军裁军非战”公约。在世界现代史上大国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约是
A.《凡尔赛和约》 |
B.《五国条约》 |
C.《布列斯特和约》 |
D.《非战公约》 |
15.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他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①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②.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③德国对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极其不满④德国后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②.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③德国对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极其不满④德国后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③ |
16.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
A.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 B.殖民扩张掠夺金银财富 |
C.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 D.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19.
观察下表: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该表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①波及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②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③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④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空前的打击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工业下降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外贸缩减 | 70% | 69.1% | 50% | 48% | 50% |
失业人数 | 1700万 | 600万 | 近300万 | 85万 | 300万 |
该表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①波及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②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③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④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空前的打击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法俄签订军事协定②德奥缔结军事协定③英法签订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①法俄签订军事协定②德奥缔结军事协定③英法签订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②①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④③ | D.③②①④ |
22.
根据下图信息判断(注:图片外圈的文字为The United Nations Fight For Freedom),该旗帜代表( )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华约组织 | D.联合国 |
23.
“由于港口的一半已被毁坏,只剩下几英里长的空旷海滩,撤退的前景似乎令人绝望。人们希望也许能使45 000人得救;事实上,有336 000人乘船渡过了海峡。”材料所描述的“撤退”( )
A.削弱了盟军的军事力量 | B.为盟军的日后反击保存了有生力量 |
C.使德军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 | D.使盟军失去了反击德军的最佳阵地 |
24.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
B.《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
C.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
D.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
26.
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 B.国内矛盾的激化 |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
27.
下图漫画《葬礼》描绘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该漫画最早出现于( )


A.苏德战争爆发后 | B.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
C.库尔斯克战役后 | D.莫斯科战役后 |
28.
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包括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
③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④少数大国操纵,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
③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④少数大国操纵,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9.
“记住珍珠港”是美国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口号,日本偷袭珍珠港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发展到最大规模
③使美军的战斗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④客观上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发展到最大规模
③使美军的战斗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④客观上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30.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说法不符合唐太宗对外政策的是
A.唐政府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机构 |
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
C.唐太宗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 |
D.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 |
31.
清朝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题写了“万世师表”匾额,康熙帝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
A.表彰孔子整理六经的功绩 | B.肯定孔子为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
C.继承儒家思想中仁民爱物的精神 | D.利用儒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32.
下列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 |
B.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各民族比较团结 |
C.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
D.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33.
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三年(前224年)甲兵六十万灭楚,“以令于天下”的大势已成,称帝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 |
B.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 |
C.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
D.实现法治和思想大一统 |
34.
俾斯麦曾经说过:“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两个大国是指
A. 俄、奥 B. 英、法 C. 法、俄 D. 英、德
A. 俄、奥 B. 英、法 C. 法、俄 D. 英、德
3.选择题- (共7题)
38.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
①如果a⊥b,b⊥c,那么a∥c;
②如果a∥b,b∥c,c∥d,那么a∥d;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与b相交,b与c相交,那么a与c相交.
在上述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39.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
①如果a⊥b,b⊥c,那么a∥c;
②如果a∥b,b∥c,c∥d,那么a∥d;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与b相交,b与c相交,那么a与c相交.
在上述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