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734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也就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我们(推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图一“通途”图二雅典居民比例

请回答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史料实证和史料解释等。材料一中史料和史料解释分别是什么?(可以摘抄原文)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主”认识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任何人”具体指何种人?根据材料二、三信息你认为雅典政权是在多数人手中吗?说明你的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一生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深受因民的爱戴。她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首相基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教会她不凭感情用事,心平气和地与民选的首相共事,哪怕她从心底里厌恶这个首相。

——摘编自曹大力、赵世瑜《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一“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和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地方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美国的精英们是如何构建美国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联邦制的特点。
3.
根据下面材料呈现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受到刺激两种情绪的碰撞的结果,这个结果孕育了一个新的中国,产生了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二 


请回答
(1)近代前期中国遭到了哪些大规模的外敌军事入侵?
(2)材料二图片涉及近代中国革命哪两个历史时期?
(3)材料二中,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其中图2图3发生时中国名义上最高领导人是谁?图4事件发生时,中国中央政府迁移到哪里坚持抗战?图5是我国邀请美国运动员参观长城,这时在外交上我国国名的全称是什么?

2.单选题(共17题)

4.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文明传承
C.道德标准
D.阶级分析
5.
1688年,为捍卫自由,七位贵族领袖在密室策划,邀请一位外国君主前来干预,他们选中奥伦治·威廉。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英国工业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6.
“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举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不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穷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白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7.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8.
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 自由原则 B. 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平等原则
9.
“她”跌跌撞撞,蹒跚而来,但却取得了胜利,并走进了近代欧洲大陆代议制民主的行列,破灭了君主复辟帝制的梦想。这里的“她”所属的国籍应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0.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1928年***作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词中提到的“敌军”在当时是指
A.清朝腐朽政府
B.北洋军阀集团
C.日本侵略者
D.国民党反动派
12.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13.
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这个”特大新闻“是指
A. 华北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14.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A.从德国到欧洲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苏联到中国
15.
图中人民庆祝的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制定此宪法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16.
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章中写道:“我方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7.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18.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
A. 风俗习惯
B. 宗教信仰
C. 社会制度
D. 文化传统
19.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它是指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检察权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D.检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3.选择题(共1题)

21.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