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
(4)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A) (B)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模式)各是什么?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2.单选题- (共50题)
A.全体国民 |
B.全体成年国民 |
C.所有的成年男子 |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
A.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
B.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A.是近代西方法律很多原则和做法的源头 |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
C.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律规范的汇编 |
D.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是一致的 |
A.四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 |
B.所有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
C.议会都掌握最高行政权 |
D.四国内阁都对议会负责 |
A.法律至上 |
B.分权制衡的原则 |
C.两党政治 |
D.联邦制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法国1875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美国1787年宪法 |
A.鸦片战争 |
B.虎门硝烟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A.儒家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
B.民主与共和在中国实现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A.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 |
C.抗战胜利 |
D.新中国成立 |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
C.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 |
D.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地区的进攻 |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
C.侵略者的目的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
D.外国侵略者都是以武力挫败中国政府的抵抗 |
A.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
A.清政府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
B.清政府已变成帝国主义的朝廷 |
C.人民群众迷信鬼神 |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
C.三大战役的胜利 |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
B.开始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地区 |
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A.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 |
B.外国武装干涉 |
C.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 |
D.七月流血事件发生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的根本原因 |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C.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
B.1775年北美的波士顿 |
C.1789年法国的巴黎 |
D.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②巴黎公社革命
③十月革命胜利 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
D.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的、不结盟的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
B.参与发起建立APEC |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A.北约建立 | B.中苏建交 |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欧共体成立 |
A.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
B.尼克松首次访华,上海公报的发表 |
C.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A.恢复欧洲经济 | 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
C.实施杜鲁门主义 | D.稳定世界经济 |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
A.君主专制 |
B.民主共和制 |
C.君主立宪制 |
D.贵族制 |
3.选择题- (共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袍,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袍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日: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占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②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日:“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 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日:“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日:“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朴樕:一种灌木类的小树,泛指树枝。
(节选自《尉缭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0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