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6题)
4.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
B.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
5.
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
6.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8.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9.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
10.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
11.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
B.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12.
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为
A.国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
C.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D.国家元首是军队总司令 |
13.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
14.
1853年前的日本与1840年前的中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
②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①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
②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5.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 |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 D.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 |
19.
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 1868年 | 1871年 | 1873年 | 1875年 |
地税 | 6.1% | 51.2% | 70% | 80% |
A.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 |
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 |
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 |
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 |
20.
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
A.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 |
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 |
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 |
D.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 |
22.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23.
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 | 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
B | 《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 中国明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C | 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 |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D |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 | 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 |
A.A | B.B | C.C | D.D |
24.
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反映俄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尖锐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反映俄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尖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5.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6.
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 B.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
C.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 D.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
28.
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
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 |
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
D.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