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1)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1)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
2.简答题- (共1题)
3.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单选题- (共5题)
5.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
C.平息阶级矛盾 |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
7.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B.移风易俗 |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
D.迁都洛阳 |
4.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