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30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3题)

5.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6.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均田制规定:“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其变化反映了
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
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D.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
7.
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
8.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0.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
④暴力斗争不断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
A.迁都洛阳
B.移风易俗
C.奖励耕战
D.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12.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13.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14.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的拓跋部发源于我国的哪一个地区
A.西域地区
B.滇川一带
C.北方大漠
D.东北大兴安岭北段
15.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的是
①农田水利法②市易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均输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7.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共5题)

18.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19.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20.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21.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22.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