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各自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各自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 (共32题)
2.
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
B.共产国际破坏中国革命 |
C.中国还未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 |
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
3.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
4.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 |
5.
下表是《筹办夷务始末》中,1842—1858年清朝皇帝和官员使用的与西方国家有关的词汇分类,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A.遵循近代国际外交惯例 |
B.外交带有中国传统特色 |
C.面临外来侵略妥协退让 |
D.政治上依附于西方国家 |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7.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
8.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9.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
10.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似乎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B.涉及领域狭窄 |
C.注重实用性 |
D.服务于农业 |
11.
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
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
1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
14.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
C.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
D.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
16.
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A.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
B.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
C.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
D.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 |
17.
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
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
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离骚》 |
B.《庄子》 |
C.《诗经》 |
D.《二京赋》 |
19.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 |
B.家国情怀 |
C.耕读情怀 |
D.艰苦奋斗的精神 |
20.
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
A.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 |
B.真实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 |
C.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 |
D.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 |
2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
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
22.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D.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
23.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2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倡导“开眼看世界” |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25.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晚上总是睡不着觉,„„(前几天有)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该材料
A.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
B.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
C.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26.
1917年,国学大师钱玄同为重印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作序,称:“一千九百多年以来学术史上一个大骗局,至此乃完全破案:‘铁案如山播不动,万牛回首丘山重’,《新学伪经考》实在当得起这两句话……汉古文经之为伪造已成不易之定论……”他作此序的宗旨是
A.古史辨析,科学求真 |
B.托古改制,宣传变法 |
C.动摇正统,解放思想 |
D.倡导革命,维护民主 |
27.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异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
D.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
28.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A.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
C.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
D.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 |
29.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宣传新三民主义 |
30.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三民主义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驱除鞑虏 |
31.
1923年,***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主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
A.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 |
B.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 |
C.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 |
D.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 |
32.
从到达陕北后至1948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说明在这一时期
A.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 |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 |
C.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 |
D.***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