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1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3/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古代中国长期占据强势地位,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中国在近代前夜却裹步不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大概时间
造纸术
12世纪
指南针
13世纪初
火药
13世纪下半期
活字印刷术
15世纪初
 
材料二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东西方之间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代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2.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所在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三个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的共同的根本性原因。
(2)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3)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4)三个国家的改革的结果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3.
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B.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C.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4.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B.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5.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6.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7.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
B.自由平等说
C.三权分立说
D.人民主权说
8.
苏格拉底受审时所作的申辩:“雅典人啊,不要以为我现在是在为我自己申辩,我是在为你们而辩……因为你们要杀死我的话,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反映了苏格拉底
A.崇尚理性的生活观念
B.好奇多思的智慧特征
C.探究事物的创新精神
D.怀疑现实的批判意识
9.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10.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11.
下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③④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
在《物种起源》发表后不久,一些学者就以达尔文理论为依据,批评现代社会庇护“不适应环境”的成员,使他们免受自然选择。进化论的法则甚至曾经被解释为胜利属于最强者,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说明进化论
A.其进步意义超出生物学领域
B.可用于解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无益于其他科学领域的进步
D.在社会科学领域被曲解和误用
13.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伏尔泰B.苏格拉底
C.康德D.牛顿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15.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C.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16.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中国最终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C.***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论》使***思想上升为指导思想
17.
被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的分别是
A.《论十大关系》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会议决议》
18.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需要而提出的是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19.
19 世纪英国一位诗人在诗中写道:“……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下列绘画艺术风格与这位诗人的创作艺术风格类似的是
A.B.C.D.
20.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人的生命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社会现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