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13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城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说发表的背景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2.单选题(共14题)

6.
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最后形成法律体系。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A.贵族的权益逐步失去法律的保护
B.人人平等的法制理念逐步实现
C.维护平民利益成为立法的落脚点
D.理性精神推动法制的不断调整
7.
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8.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B.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9.
1949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城式时,***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年1月6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0.
“现在的国际体系在设计上基本代表和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当中国实力增长后,再加上印度等国家,美国将被迫对这种体系进行调整……尽管美国和欧洲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材料表明
A.发达国家丧失了全球的主导地位
B.国际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C.欧洲与美国将会加快一体化进程
D.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中心
11.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12.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13.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14.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15.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16.
“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它的主要性质,即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17.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B.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C.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18.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9.
(题文)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致良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3.选择题(共1题)

20.椭圆mx2+y2=1的离心率是 32 ,则它的长轴长是{#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