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法律制定的因素。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法律制定的因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789年7月法国发了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政权转到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手中。吉伦特派掌握政权以后,担心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认为革命应该停止。所以从这以后,法国经济情况不断恶化,物价高涨,投机商人屯积居奇,大发战争财,而工人连最低生活也不能维持。1793年6月,法国人民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了雅各宾派手中。雅各宾派首先着手解决吉伦特派所不愿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把几百年以来被地主夺去的公地归还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使法国从此摆脱了封建束缚,成为小农所有制占优势的国家。另外,在革命人民的坚决要求和斗争下,雅各宾派为改善人民生活,维持社会安定,针对投机奸商的猖狂活动,规定对屯积垄断的大奸商处以死刑,打击奸商的反动气焰。雅各宾派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雅各宾派改革的影响。
材料 1789年7月法国发了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政权转到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手中。吉伦特派掌握政权以后,担心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认为革命应该停止。所以从这以后,法国经济情况不断恶化,物价高涨,投机商人屯积居奇,大发战争财,而工人连最低生活也不能维持。1793年6月,法国人民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了雅各宾派手中。雅各宾派首先着手解决吉伦特派所不愿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把几百年以来被地主夺去的公地归还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使法国从此摆脱了封建束缚,成为小农所有制占优势的国家。另外,在革命人民的坚决要求和斗争下,雅各宾派为改善人民生活,维持社会安定,针对投机奸商的猖狂活动,规定对屯积垄断的大奸商处以死刑,打击奸商的反动气焰。雅各宾派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摘编自楼均信《法国大革命反思》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雅各宾派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雅各宾派改革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喜欢把重点放在首位,以示强调。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们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了鸭绿江。而对于越南战争则是大力号召要求“援越抗美”。所以前者强调的是“抗美”,而后者则重在“援越”。
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国,避免将自己直接介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影响。
材料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喜欢把重点放在首位,以示强调。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们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了鸭绿江。而对于越南战争则是大力号召要求“援越抗美”。所以前者强调的是“抗美”,而后者则重在“援越”。
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国,避免将自己直接介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摘编自刘卫《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战略选择差异的美国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钧,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他很喜欢思索,同时注重实践。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贡献。马钧一生中最早的贡献是改良了织绫机。原来的织绫机五十根经线的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六十蹑,马钧统统将其改成十二蹑。经过这样一改进,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这大大加快了中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可以把箭接连发射出去的连发射远器——连弩。魏军在战场上拣到,颇感惊奇,当时己经年老的马钧将连弩进行了改进,功效提高五倍。马钧的发明,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马钧的重大发明带来的影响。
材料 马钧,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他很喜欢思索,同时注重实践。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贡献。马钧一生中最早的贡献是改良了织绫机。原来的织绫机五十根经线的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六十蹑,马钧统统将其改成十二蹑。经过这样一改进,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这大大加快了中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可以把箭接连发射出去的连发射远器——连弩。魏军在战场上拣到,颇感惊奇,当时己经年老的马钧将连弩进行了改进,功效提高五倍。马钧的发明,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译编自(晋)傅玄《马先生传》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钧取得重大发明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马钧的重大发明带来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1928—1937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居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
材料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1928—1937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居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从材料中提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并做到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0题)
6.
罗马公民法规定,如果死者以使用或租赁的名义借来的物品或是别人寄存在死者处的物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继承人认定为遗产而出卖或赠与,新占有人就可以获得所有权。材料体现了罗马法
A.尊重诚信和善意 |
B.保护私有财产 |
C.保护财产继承权 |
D.重视物权转移 |
7.
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汉日军第11军作战伤亡统计为650639人。可见,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统计
A.国民政府官方的数据比较权威 |
B.日本战史为一手资料接近真相 |
C.还需补充其他史料佐证和甄别 |
D.史料来源宽泛且无法辦别真伪 |
8.
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西德除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必向美国还钱,但美国也要求受援国必须优先购买美国的剩余农产品。在援助的小麦和面粉中,不低于25%的未加工小麦必须由美国加工等。由此判断,此计划
A.是一个无偿援助的计划 |
B.起到了遏制东欧社会主义的作用 |
C.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
D.有利于建立美国主导的贸易秩序 |
9.
中国的改革是根据中国的实际,选择“体制外先行”的路径。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在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渗透。选择从体制外改革是为了
A.保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
B.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C.逐渐缓解原有体制的弊端 |
D.更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
10.
公元226年,东吴将领陆逊实行屯田,孙权报曰:“甚喜。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隅………”由此说明
A.江南地区出现了牛耕 |
B.屯田制在全国得到推广 |
C.铁犁牛耕占主导地位 |
D.土地私有制得到了确立 |
11.
自古至今,中国始终重视水利建设。下表中的水利建设
时间 | 工程 | 作用 |
三国 | 在大湖西南的长兴筑青塘 | 拦截太湖洪水的泛滥,卫护沿堤的良田 |
东晋 | 筑吴兴以东的塘岸,西起吴兴城,东抵平望镇,长90里,称为获塘 | 溉田千余项 |
唐代 | 唐元和二年(807),李素开常熟塘,也称元和塘,自苏州齐门北抵常熟,长90里。元和八年,孟简为常州刺史,开古孟渎。孟渎在党旗城西28里,南通运河,北入长江,长41里 | 灌溉农田4000余顷,还能增引江水济江 |
A.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运输 |
B.利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C.消除了江南地区水旱灾害 |
D.使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
12.
从1840年到1895年半个世纪间,中国境内的外资工厂有100余家,投资近2000万元。而1896年到1913年,外商开设的资本10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共129家。外资工矿业资本,在1913年已增至1.69亿美元。这表明了近代外商企业
A.在中国获利了巨大的利润 |
B.在中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
C.产生于中国国内巨变时期 |
D.对中国工业产生示范效应 |
13.
1872—1913年中国资本独立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办人和投资者如表统计。其中买办阶层创办的企业
身份 | 地主、官僚 | 买办 | 商人 | 华侨 |
人数 | 113 | 50 | 37 | 2 |
比重 | 55.9% | 24.8% | 18.3% | 1% |
A.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掠夺的帮凶 |
B.牟取私利并阻碍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
C.是民族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在鸦片战争以前已孕育产生 |
14.
国民党在1941年决定,对主要日用品实行专卖制度,并采取核实价格的办法。“意在创造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消灭居间剥削阶级,使财政经济均得调剂”。这一举措
A.消灭了奸商投机居奇的行为 |
B.增加了财政收入以支持抗战 |
C.根绝了政府的贪污腐化现象 |
D.埋下了通货膨胀的严重隐患 |
15.
下列表格是国企改革的五个历史阶段,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978—1984: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
1985—1991: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199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8—2002:以三年脱困为目标,实施国企战略性改组
2003年以后:以产权改革为重点,完善国企出资人制度
1978—1984: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
1985—1991: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199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8—2002:以三年脱困为目标,实施国企战略性改组
2003年以后:以产权改革为重点,完善国企出资人制度
A.具有跳跃性,国家起主导作用 |
B.具有连续性,市场起主导作用 |
C.既搞活了企业又没改变企业性质 |
D.与农村经济改革及解放思想无关 |
16.
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A.垄断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
B.行业垄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C.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 |
D.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 |
17.
关于中国入世的认识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一片“狼来了”的呼喊;入世五年后我们的企业“与狼共舞”,甚至有人说我们是“从羊变成了狼”。回顾中国入世前后10余年的市场历程,有学者认为有一种“虎入羊群”的感觉。据此可知
A.前后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
B.反映人们观察视角的诸多差异 |
C.缺少对振兴民族产业的警醒 |
D.学术界论争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
18.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只知道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才知道西方文明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通途还必须反对和抨击帝国主义。这表明当时中国
A.对平等自由的政治需求 |
B.向西方学习更趋理性 |
C.反帝救亡的强烈愿望 |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19.
公元前5世纪,智者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三门课程,被称为“三艺”。智者的“三艺”教学
A.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索 |
B.向自由民提供开放教育 |
C.适应民主政治的需求 |
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20.
下图为北宋苏轼的水墨纸本手卷《木石图》,该画作描绘的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毛笔功底。该画从本质上体现了苏轼


A.作画构图气势宏伟 |
B.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 |
C.以枝木怪石为主题 |
D.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
21.
康有为认为,“智也者,外积于人世,内浚与人聪,不知其所以然,所谓受于天而不能自己也。学也者,穷物理之所以然,裁成辅相,人理之当然而已”。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A.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重政治改革轻科学 |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
22.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摘自《新民主主义论》)。对“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最合理的解释是,孙中山
A.推翻清政府统治 |
B.提出新三民主义 |
C.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
D.领导护国护法等运动 |
23.
1952年,速成识字法得到推广,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学习注音和拼音;大量突击,认识单字;大量阅读、写字与写话,平均每人每天可识字100个左右。该教学方法
A.引发了人们急躁冒进的情绪 |
B.导致了文化领域“左”倾错误 |
C.违背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 |
D.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
24.
“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A.希腊人愚昧无知 |
B.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