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从政治、经济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从政治、经济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单选题- (共9题)
2.
《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货款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表明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 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 ③金融资本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4.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
5.
2009年10月,中国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7.
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已经成为新理念、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亮相”的集中地,1889年巴黎世博会首发“亮相”的工业新产品是


A.珍妮机 | B.蒸汽机车 | C.三轮汽车 | D.早期的飞机 |
8.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旨在稳定世界金融秩序所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B.扩大了世界贸易 |
C.其前提是美国要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 |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战后经济恢复 |
9.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 |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凋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 |
10.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C.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