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0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回答问题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2.
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关注民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回答: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一仁政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2.单选题(共25题)

3.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B.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
C.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
4.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5.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6.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
A.倡导唯物主义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否定神的存在D.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7.
在德意志,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在同教皇时而冲突时而勾结的过程中把自己降为一名诸侯。德意志不仅成为罗马的“乳牛”,而且也成为天主教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味着
A.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
B.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
C.德国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
D.教会民族化,即德意志化
8.
有清代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说教化功能的推广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贵族奢侈生活的影响
9.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最能说明
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
C.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D.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
10.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11.
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几十年后人们就不再满足,因为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一进步在科学上的意义是
A.完善近代科学体系
B.推动相对论的提出
C.奠定量子理论基础
D.否定了牛顿的理论
12.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期,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原因是(   )
A.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B.改良蒸汽机得到推广
C.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D.能源消费的日趋单一
13.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颠覆孔孟学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C.抨击顽固势力,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D.顺应革命潮流,积极推进社会变革
14.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5.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林则徐追求根本一致的现象是
A.提出用革命“明公理,去旧俗”的主张
B.提倡民主科学大旗,反对专制愚昧旧俗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16.
20世纪初,“康德的认识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介绍和传播康德学术理论的中心内容”。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都参与其中。这表明康德思想在当时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C.代表了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D.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
17.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提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8.
在抗战当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针对这种情况,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上,***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的口号。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在政治上,强调革命要分两步走……。这一讲话
A.标志***思想成熟
B.使***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
D.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
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0.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据此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2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22.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23.
某画家在介绍自己画作的时候说:“‘让优美绝灭吧’,反传统、画面或支离破碎或稀奇古怪或荒诞不经”。该画家介绍的这一艺术流派
A.20世纪以后在西班牙首先兴起B.应该指的是现实主义绘画
C.代表性国家是极富个性的凡·高D.其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24.
一个在1920年去欧美旅行的人,他可能做到的是(  )
①为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作品所震撼 
②为格里菲斯影片的曲折情节和深刻的思想性所折服 
③为卓别林在影片中夸张的动作和俏皮的语言所叹服 
④欣赏到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5.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文坛出现
A.古典主义、浪漫主义B.浪漫主义、印象主义
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解冻文学
26.
在某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些画家的美术流派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7.
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演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科技的兴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